别撩我,我会当真
1
最近有朋友提醒我千万不能因为写文章而过度辛苦,伏案的人颈椎都不会好,颈椎出了问题那麻烦就大了。
其实对我们这样的办公室一族,颈椎、腰椎问题就是职业病,多少会有些问题。我以前也会因为颈椎的问题头疼,也算是领教过那种麻烦了,所以并不会太在意。
可朋友说的却是有声有色,说头疼都是小事儿,轻则会手足麻木、头晕,重则还会耳鸣、瘫痪,甚至要命都有可能……
罗列的好多我听过的和没听过的名词、举例了好多我知道和不知道的案例,反正是可怕的不要不要的。
我听她语重心长的说着,虽淡淡笑过,但心里却留了痕迹。
就在三天后,早晨一起床,我发现
——我居然耳鸣了……
2
每天早晨儿子都会播放英语磁带听,那天早上听着那些英文觉得异常的嘈杂,右边的耳朵竟然断断续续会出现滋滋的鸣响,整个脑袋也像是套在一个玻璃罩子里一样。
瞬间,我脑海中浮现出朋友那天描述颈椎病患者的悲惨情状,一下子懵了。
我试着站起来,还好,没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一切应该还没那么糟。
打开电脑飞速的打字搜索“颈椎病会引起耳鸣吗?”,看完,居然一身冷汗。
“颈椎病耳鸣是一种新型的耳鸣种类,由于大多患者不清楚颈椎病耳鸣的病因,因而错误的治疗造成了耳鸣加重、听力下降,有的甚至造成了耳聋。”尤其还有一句“颈椎病耳鸣的治疗为耳科三大难题之一(另二个为耳聋、眩晕-美尼尔综合症)”
同时,脑子里又迅速闪过朋友描述的各种病例,想着已经能引起耳鸣的颈椎病一定问题严重了,顿时有种病入膏肓的感觉,想
——我会不会突然晕过去,会不会脑神经压迫而窒息,会不会突然就挂掉啊?!
3
我慌慌张张的跑去医院,挂了脊柱外科的主任医师的专家号,一进医生办公室还没坐定就开始给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感觉自己很清楚流利的表达完了,说:“我得赶快拍个片子看看吧?是不是还需要做个核磁共振什么的?”
医生看看我,说:“你就是病人?”
我一懵,说:“啊,我就是啊!”
医生淡定的问了一下我的既往病史、出现类似症状的次数和时间,说:“颈椎病是常见病,你这种症状应该是没休息好神经不够放松导致的,不用拍片子,回去多休息休息就应该没事儿了,再观察一下吧?”
我又一懵:“啊?没事儿?”
医生抬起头看看我,轻描淡写的说:“你想有啥事儿?”
我试探的问:“那,要不要吃点药?”
医生说,那就开点治疗神经儿药,随即写在处方单上递给我。
出了诊室我还是一脸的懵逼,蛋蛋爸爸忙不迭的迎上来问:“啥情况?”
我递给他处方单说:“医生说没事儿,开了点缓解神经的药。”
蛋蛋爸爸拿着单子念叨着:“缓解神经……哦,神经病啊!”
当我走过医院大厅长廊、走出门诊大楼,我真的竟感觉头上的玻璃罩子没了,耳朵也瞬间清爽了许多。
想想刚才紧张的自己,的确有点儿神经质了,不免可笑。
不得不佩服,专家就是专家,人家用的这是心理疗法。
4
类似这样的事儿不止这一次了。
09年,我妈生病住院,我陪她辗转各大医院检查、治疗,虽然只是关节炎,问题并不严重,但因为一直健康的妈妈突然病了,心里竟是担心和害怕。
有一天,听我妈和同一病房的大妈闲聊,那大妈如果不是因为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定是那种被儿媳妇误会装病的人,因为即便是挂着吊瓶、打着封闭,讲起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来依旧一副眉飞色舞的激动。
好不容易讲的告一段落,大妈目光望向我,意味深长的说:“别看你现在年轻,这关节炎也遗传,你可得注意,而且这病都是传女不传男!”
遗传?
想想我姥爷以前也有骨质增生、骨刺什么的,我还记得姥爷腿一疼连路都不能走的样子。
我的大脑迅速旋转起来
——姥爷、我妈、我?传女不传男?
好吧…..
由于医院照顾妈妈的劳累,妈妈出院后我感到整个人都虚脱了,开始头晕、发烧,然后胳膊疼、腿疼,好像全身的关节都疼……
于是吃药、挂针,还瞒着家人在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因为一切都正常我又不放心的扩展性的做了许多关于什么风湿因子之类的检查,结果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
那段时间我经常去我们当地很有名气的一所骨科医院去挂专家号,因为频繁就医,医生甚至是无奈的笑着对我说:“你很健康,没什么大问题,需要的是放下心里负担,别总想着这疼那疼的…….”。
神奇的是,按医生的话,我自我调整了一段时间,一片药也没吃,然后,我就哪哪都不疼了。
5
我不知道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真实案例是否适用于其他人,也无意诱导大家讳疾忌医,因为有病就要治,你有病,医生就有药。
但是,过分的在意和臆想会让人真的病入膏肓。
因为,真有那么一种病源于心理。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心理暗示。
这些暗示有些来源于你的经历,看到的、听到的,但更多的却是来源于他人的无意渲染。
就像近来流行的一个说词“撩”,别人来撩你,完全出于他的散漫、他的无意、甚至只是为了解个闷儿,撩完了人家走了,而你却当真了。
就像09年的病房大妈,就像那天给我普及颈椎病知识的朋友,她们只管撩,全不管我后来经历的惊心动魄。
我真的是一个心里防线特脆弱、特敏感的人,完全经不起这些刺激。
因此,在别人的渲染、劝诫或是诱导面前,一定要能够分辨、能够判断,要有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理性、正确的面对各种外来的信息。
6
这不仅是在对待身体问题上,还包括对各种关系的认识问题上。
前段时间林丹的出轨和陈思诚三P,一下子夫妻关系、男女问题成了各个公众号的首推文章,大家也都源着正确高尚的价值观把这些渣男批的体无全肤,评论区洋溢着满满高端大气的价值批判。
其实对一些没有思考、没有人生态度的人来讲,这些无疑就是一种换了姿势、变了花样的 “撩”。
因为,总有些人喜欢对号入座。
恋爱的开始忧虑婚姻、结婚的开始警惕防范,更有甚者开始自怨自艾,好像自己老公已然就范,自己已然就是眼瞎的被出轨的女人。
还有人说“如果哪天黄磊出轨,我就不结婚了。”
我就呵呵了。
试想,这样的心态怎么更好的去生活,每天把自己男人套上林丹、陈思诚的模具审视一遍,不累死才怪。
还好,我只是对身体健康敏感,对感情我永远的态度都是——“过自己的日子,别人谁也别说!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其他的各“撩”我只当视而不见。
还有最近疯传的“湘潭妈妈产后抑郁带两个孩子跳楼”的事儿。
看到铺天盖地的转载、评论和留言,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感觉为什么突然间身边和这个世界涌出了难么多不幸福的女人。
鉴于“郁郁症”真的是个需要重视有相对复杂的问题,因此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学习了可以查找、借阅、搜索到的关于“抑郁”和“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和事例。
理性和理智让我进一步了解,产后抑郁是病,但如果是病就要正确面对、积极治疗、服用药物,但如果你没有病,就千万不要终日纠结在别人的不幸中,否则,别人的各种发泄和渲染只能让你越来越觉得你其实也是那样的眼瞎、被冷落、被出轨……
其实你真的未必能确定那些义愤填膺、正义凛然的圣母们真的就感同身受,也许只是为了博个眼球、争个阅读量10W+而已,他们痛快的撩完就走,而你却越陷越深,结局必然是逃不掉的“抑郁”。
7
每个人也都不要高估自己和别人的内心防线,更不要以自我的感受臆断别人的人生,别以为你的劝教是好心,也别以为你的人生经验丰富到无懈可击,你不知道会因为那一句的漫不经心就给别人带来天大的麻烦。
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别迷信他人、屈从大众,那些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内存。
就像你原本只有36G的容量,却偏要简单粗暴的全盘接收,过多的输入保存只会让你的系统崩溃。
那天在机场书店翻一本书,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作者高铭费时四年与200多名精神病人零距离接触后的真实访谈录。
打开看了几页觉得不错,正准备买,却瞥到了封页警示性的语言——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然后,我果断就把书放下了。因为我太了解我自己——内心脆弱、内存不足。
所以,谁都别撩我,我会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