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诗词鉴赏与教学》第三讲:意象、意境

2023-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张俊红

学习目标:借助意象、意境鉴赏诗词

解读诗词,有时感觉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在理解诗词时,诗中所描写的境界就是一个世界,但不是我们大千世界的现实世界,而是作品中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者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所产生的,一个带着感动的世界。

刘老师着重讲解了欧阳修【浣溪沙】中“绿杨楼外出秋千”,王国维在解读诗词时认为特别的“尤工”?

因为“绿杨楼外出秋千”,动静结合,能在能让我们在脑海里仿佛看到翩翩少女荡秋千的优美舞姿。

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仅要分析景物形象,还有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典故、符码等。

意境:

诗词的的解读要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要前后连贯一起。

《天净沙.秋思》怎样理解诗歌创造的意境?

我们需要走进诗人的世界里,仿佛是你走在夕阳西下,自己就是那位断肠人,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此景,心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词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没有一点生气活力,乌鸦都已经归巢,而诗人自己却在外忙着赶路,何时才能回家?

“小桥流水人家”:看到小桥流水人家,想起自己的家乡,更触动诗人的悲伤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人一般到秋天,都想回家了,在外漂泊了大半年,“伤春悲秋”,诗人的羁旅之苦,漂泊之苦,都溢满心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所有漂泊在外游子的无奈、思乡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能够引起那些人生境界相似的游子们的共鸣。

意境的想象,也要整体上理解连贯在一起。

《清明》这首诗家喻户晓,但是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却有点难。

“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绵绵不断,因为春雨贵如油,交代下雨的状态。“清明时节”是春光明媚的时候,人们踏春、赏春、祭祖,是花开最繁盛的时候。

“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代行人指远行的人,奔波漂泊在外的人,诗人在细雨绵绵中赶路。衣衫被雨打湿,他的心也不由感伤凄迷啊!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感伤的诗人,看到悠闲自在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动作点亮了诗人心里的温暖,充满希望、诗意而且亲切。漂泊在外,看到有酒、有歇脚的地方,心中顿时暖暖的,渺茫中依稀有了一点希望。

在古时代封建社会,这幅诗意的画面,真正是劳动人民心中理想的场景,有很多文化密码。

辛弃疾的《渔家傲.秋思》也表达了守卫边关的思乡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文化符码,诗人看到大雁南飞无留意,心中也想离开,回到家乡。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