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问题杂货铺

【孩子的问题都是手机造成的,这个锅手机该不该背?】中原焦点团队段

2021-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晖说

        孩子的问题都是手机造成的,这个锅手机该不该背?

        当今,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学习、生活、娱乐都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之前出门需要检查“身手钥钱”,现在手不释机便可走遍天下。然而手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烦恼——孩子的手机成瘾。“不给孩子手机,生气,给了孩子手机,还是生气,自从有了手机,孩子就开始出问题”,很多家长如是说。甚至有人说是手机毁了孩子。那么这个锅是不是完全应该由手机来背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手机确实让人容易“依赖”,真没有太多东西(包括人)能够像手机一样,可见可触可拥,始终无条件地陪伴着你,满足你大量生存需求——娱乐,社交,学习,了解信息,发泄情绪等等。

        “沉迷于玩手机”在人群中非常普遍,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在某个时刻体验过“沉迷于玩手机”,不同的是有的人暂时沉迷而无伤大雅,有的人持续沉迷而牵连甚广。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我们就从“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视角谈一谈“玩手机”的行为如何被强化。

        一是个人内心层面的内循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玩手机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痛苦和压力。父母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孩子调节压力和痛苦,但是遗憾的是一些父母没有能力执行这个功能,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压力和痛苦。这个时候,手机其实就是在部分地替父母执行这个功能。一旦未成年人过度依赖于手机来担当情绪调节者的功能时,就有点“沉迷”了。当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从追求快乐切换到不用就很焦虑,即用手机不只是追求快乐,也是回避不用手机的不愉快感受时,“沉迷”就带有点“成瘾”的色彩了。事实上,很多成瘾行为开始是用来避免或者摆脱那些不想要的想法和感受的,例如无聊、孤独、焦虑、内疚、愤怒、悲伤等。就像一个人通过喝酒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悲伤一样,这时,“喝酒”就是他用来解决自己“悲伤”的方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短期来看,也许他会感到好一些,但长期来看,他越喝酒就越悲伤,越悲伤就越喝酒,并且需要喝越来越多的酒才能缓解一点自己的痛苦,于是他形成了所谓的“酒精成瘾”。“手机成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研究表明,抑制不想要的想法会导致反弹效应——想消除的想法在强度和频率两方面都会有所增加;试图去压抑情绪会以自我放大循环的方式增强情绪。很显然,手机能够帮助我们抑制不想要的想法和回避不愉快的感受,但结果是更大强度和频率的反弹,让手机使用在自身层面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内循环:

        二是家庭层面上的外循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很难看到孩子面临的痛苦和压力,而更容易看到的是孩子显露于外的行为问题——“沉迷玩手机的样子”以及相伴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但是,如果家长只是持续地将关注点放在“手机成瘾”上,并且陷入到与此相关的焦虑之中,而不是帮助孩子应对压力,那么他们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减少手机的使用,还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因为他们很容易会在焦虑下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过激的方式管控孩子的手机和网络使用,进而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比如指责、争吵、愤怒地抢走手机和断网等等。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两线作战”——既要应对困难,还要应对剪断手机这个救命稻草的父母带来的压力。如此一来,父母通过这一互动过程成功地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本来已经“情绪消化不良”的孩子“雪上加霜”,增添了新的焦虑和压力。而如果孩子本身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方式就是“玩手机”,那么别无他法,他只能加倍的“沉迷玩手机”,或者升级为通过自伤、自杀来压制情绪,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或者威胁父母。所以,在家庭系统的层面形成了这样一个“外循环”:

        如果找不到其他的“出口”,不能打破这两个循环,“沉迷玩手机”这个问题就会维持并加重,可能会达到“手机成瘾”的地步。

        如何打破恶性循环?不论是尝试自我调整,还是寻求专业帮助,停止对抗性的行为,恢复被手机或者网络引发的冲突破坏掉的关系都是最基础、最紧迫的事情。首先,我们来切换一下视角。当孩子面对自己无法消化的痛苦和压力时,沉迷于玩手机也许是他的一种自救的行为,是他能够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不过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了“新的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手机,也许孩子会用更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自杀、吸毒等等。

        其次,调整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减少指责,回归正题,帮助他们解决真正的问题。不能简单粗暴的认为不让孩子玩手机和上网就能解决问题,好比你拿走了孩子手中的零食也得允许他们吃饭作为替代,不然饿着的肚子总会咕噜响。这也是为什么当孩子出现“手机成瘾”的问题时,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把他们送去“杨永信”之类的戒网瘾机构,或者通过直接没收手机和断网的方式来管控孩子。

        最后,当深感无力,掉入恶性循环不可自拔时,寻求专业支持,让孩子接受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全家人接受家庭咨询是不错的选择。心理咨询能够打破“内循环”,帮助来访者消化痛苦的情绪和感受,减轻他们内心世界出现的矛盾,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认知和行为层面有所改变,去更好地适应环境;家庭咨询能够打破“外循环”,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模式,帮助家庭学会应对问题的技能技巧,促使家庭功能正常发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