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修持

2019-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乘圆教如来禅

香海禅寺欢迎您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说本经修持方法:

        1、三轨:入如来室,对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心;着如来衣,具柔和忍辱心;坐如来座,通达一切法空。

        2、四安乐行

        (1)身业安乐行——“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2)口业安乐行——菩萨一律不讲经典和他人过失,只说一乘《法华经》殊胜;

      (3)意业安乐行——菩萨远离一切过失,内心不起贪瞋痴,敬佛菩萨并怜悯众生;

      (4)誓愿安乐行——菩萨对已退失菩提心的人,心生慈悲;对未曾信解一乘的众生,生悲悯心。

禅心商道利益大众

        【解析】

        一、三轨之法具足无量妙义

        大道至简,法华三昧修持,也是很简单易行的,不离开日常生活,故有“入室”“着衣”“坐座”三个轨则。

        先说“入室”。佛家有对联说:“即升堂还须入室,再进步方可登楼”。入室,在禅宗心法来说,就是开悟了,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了。入室,在法华三昧来看,是完成了开示悟入佛陀知见使命了。世俗生活里,能进入主人密室或者卧室者,必是最亲近、可信、可靠人也。得了佛或者禅师心印传承,就是登堂入室之谓矣!亦即:位同大牟尼;如是矣!

        “入如来室,对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心”。这句圣言量,可以作正反两种道用。正面说,入如来室者,必见如来禅心如来藏性全部真实,那么他就会自然具足对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此为顿悟之禅。反过来说,你如果不对一切众生生发起大慈悲心来,那就不能入如来室。通过修习大悲心成佛,此为渐成、渐悟之禅。合起来就是说不论顿渐,已经明心见性,信解行证修炼全部完成之谓也。

        无上觉者,无量慈悲。这是欲入如来室的禅行者,一个内圣外王修炼的硬性指标。慈悲济物即普陀,救度众生、成就众生即观音。真慈悲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其次,我们说一说“着衣”。此衣,乃指佛祖衣钵,是传心证物。着如来衣者,身同如来。此乃智慧修炼达道之人,身作证之境也。这是宇宙人生大道体证的佛果。

        另外,此如来衣,也指如来戒。戒律的心性自我保护功能,着如来衣者,必然身心灵安全,是生命电脑保本运营的基本功夫。这真功夫成就,就是功德。

        再者,此衣,也指依报也。开悟成就菩提道果者,即是宇宙人生正报之主人翁了,那么一切都是其依报环境,故有依正庄严之说。本性为一真法界,那么本心即是华藏世界。着如来衣者,必然拥有华藏世界万德庄严矣!

        “着如来衣,具柔和忍辱心”,这句圣言量,也是具有正反两面的道用。一种是说“着如来衣”者,必然能够当下具足活出柔和忍辱的心来。另一种就是说,凡是能具足柔和忍辱心者,都可着如来衣。悟前悟后,此标准不变。德山大师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可见,如来衣配忍辱柔和心,才是证果境界,亦名正果地位无疑矣!

        我们继续,再说一说“坐座”。这个坐座之意,在于禅行者的修行阶位、地位,也就是定位。如今说“坐如来座”,可见已经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位了。坐如来座者得成佛之义明矣!一个是胎藏界最高五佛归一,成就等觉佛,相当于卢舍那佛。还一个是妙觉佛,即华藏世界万佛归一,成就妙觉佛,即毗卢遮那佛是也。所谓“成佛的法华”,说的就是这个生命法身佛的实相。故谓一乘,即一乘圆教如来禅。

        “坐如来座,通达一切法空”,这句圣言量也是两种道用 即一种是坐如来座者,必然通达一切法空。此为顿禅,一悟即至佛地。另一种就是说,通达一切法空者,才能配坐如来座。此为渐禅,是厚积薄发菩提心靠修行渐悟成就的。要想通达一切法空,必然要修炼完成南传佛教之三法印,明白其核心至真了义,即诸法无我印,印心为证;诸行无常印,印心为证;涅槃寂静印,印心为证。

        大乘顿悟祖师禅,要求的通达在于圆通自心,心通法通,心不通,则法亦难通。心一通,种种法必然皆通。即通心性,必然能当下完成识心达本的修炼目标。虽然学法得悟,法也是开启生命智慧的钥匙,在学习位,则此法还不是实相本身。在自心圣智内证境界,则心法不二,一真一切真是也。请您尽管通达一切法空吧,因为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是最适应当下众生精进修行的妙法。能如此行持者,坐如来座恰如其分。按照此法修行,成佛指日可待。上根利智,则知本来如是,本来即是坐如来座者,不用修持,不从师得,不从佛得。

        发菩提心者,上求佛道,就是立志成就自性清净光明佛位。直驱此位,即一乘圆顿教。本具此位,亦一乘圆成教。

一真法界华藏世界

        二 、四安乐行

        1、身业安乐行

        菩萨道智善法,在于先得身安。身安第一在于打坐。找到一个蒲团,端身正坐,制心一处,内心无喘,身如墙壁,直接入道。

        “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这句圣言量,在于“行处”。此行,是心行,心都不行,何有身行?另外此行,是为菩萨必修课,即六度是也。展开说,六度即: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所谓菩萨,即菩提萨埵,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之义。亦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菩提心行菩萨愿的禅行者,亦即大乘妙道禅行者者。

        所谓“亲近处”,是人间处处皆道场,逆境违缘都是菩萨摩诃萨亲近处。众人讨厌处,都是菩萨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就是菩萨生生世世常说《法华经》,生生世世常讲天台宗大智慧,长期修持并弘扬法华圆顿止观、禅门次第止观和六妙门不定止观。菩萨以开示悟入众生佛陀知见为己任者,必永恒不离此成就众生亲近处也。

        2、口业安乐行

        凡夫之口,犹如破铜烂铁口。也就是凡夫之口,有四种过失,一者两舌之过失,搬弄是非是也。二者恶口之过失,毁谤咒骂是也。三者妄言之过失,谎话连篇,即欺蒙骗诓是也。四者绮语之过失,说黄色笑话,编排绯闻之类,属于诲淫诲盗里的诲淫之罪。以上是凡夫心态,沉沦六道事出有因明矣!

        佛菩萨之口,那是金口银口,也叫作金口玉言。佛有广长舌相,那是一言九鼎、诚信言辞之殊胜果报也。佛口诞生菩萨摩诃萨,即诞生佛子,即法王子,传承并弘扬禅文化,以心传心,灯灯相续,功德无量矣!

        “菩萨一律不讲经典和他人过失,只说一乘《法华经》殊胜。”此句圣言量密义,在于赞叹菩萨道禅行者能够守口如瓶,不谤正法。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接引众生,也要排除诽谤正法者。讲经典坏话和他人过失,都是诽谤正法,都不是修道人矣。

        “只说一乘法华经殊胜。”一说一切说乃为圆教课程,故能一心说法华,成佛最殊胜矣!读诵法华,修持法华,演说法华,传播法华,功德至伟。故知,法华行者和法华学者,都是同一个大乘菩萨乘弘法利生使命,开示悟入众生觉悟一乘圆教如来禅,成佛作祖,方是自性清净、自心光明之如来本怀。

        3、意业安乐行

        意识心,也是同一颗妙明真心。此心之妙,在于意识也。虽然意识颠倒梦想,常不如意,但是正是这样,才令生命感受一个妙字。为什么提出:意业安乐行?就是因为意业颠倒梦想,常不如意,常不安乐。虽然,想要意业安乐行,但是也达不到意业安乐行。因为,只有明心见性,才能意业安乐行。离开妙明真心如来藏性根本光明普照,意业实在难以安乐。欲求意业安乐行者,必求开悟,不觉悟人生,不奉献人生,就不意业安乐行。不用离开意识心,当下见证此心光明和自性清净,那就是安乐行。单说安乐行,那是即心即安乐行。如果你说即意即安乐行,随不违背圆教智慧,但是会令修行位菩萨产生歧义,耽误修行和开悟。故,按照法华经典来说,才能具足慈悲,迅速开启众生妙智妙慧。一旦道业成就,自然就意业安乐行了。

        再总结一句吧,那就是:佛菩萨圣道成就的人们,能做到意业安乐行,而悟前菩萨及有学位众生,很难意业安乐行。

        “菩萨远离一切过失,内心不起贪瞋痴,敬佛菩萨并怜悯众生”。者三句,第一句,菩萨远离一切过失,这个定位已经是摩诃萨了,即是大菩萨了。完全可以说是入地菩萨了。其标准就是无我利他使命禅行者了。如果还在自利利他位置,那是三贤位菩萨。三贤位,即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那是从欢喜地,直到法云地,都是无我利他之舍命全交境界。简单说,内证无我即外行无过。

        第二句,内心不起贪瞋痴,就是说的内存事,即生命如来藏内存净化要彻底。贪嗔痴,都是意业不净。意业不净,贪嗔痴都能过在起心动念之间,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样用意识活,必然苦果连连,难以解脱。然而,菩萨摩诃萨行愿无尽,在于能掌控自己生命之车方向盘,不犯威仪于外,正是因为内圣修炼圆满,做到了不起贪嗔痴。学佛者一句根本语,就是:“做好自己。”

        第三句,敬佛菩萨并怜悯众生,意思就是普等恭敬,普等怜悯一切众生。不能有分别心,不能不含容周遍。一定要普门广度一切众生。敬佛功德,在于宿植智本之必须。怜悯众生,在于宿植德本之必须。智性之根本及慧心之资本,就是敬佛圆满。功德之根本及厚德之资本,就是救度众生,成就众生圆满。不离不弃此二根本,则菩萨摩诃萨行深使命禅,自然圆明无碍,菩提种生根发芽,乃至菩提树开花结果,全都不在话下。

        4、誓愿安乐行

        话说,红尘中菩萨道禅行者凡想真修实证的,都懂得:“神通大不过业力,业力大不过愿力”。作为新发意和初发心的菩萨,感觉自己意业安乐行做不到,或者说修不好,那就要从誓愿安乐行入手了。这个版本纯粹大乘。发心立愿,是菩萨道之根本。不发菩提心,生命修炼没有道种。菩提心是菩提树道种。没有菩提心道种,不能生长菩提树。誓愿之重要 以此可见一斑。但是,妙处在于,菩萨摩诃萨的誓愿安乐行,恰恰是放下自己安乐行,而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众生能安乐行,才算数。

        此行,一共两句圣言量。

        第一句:菩萨对已退失菩提心的人,心生慈悲。这个心生慈悲,第一念就是提醒其“不忘初心。”其实,这句不忘初心,正是给初发意菩萨说的,说了,就是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心生慈悲就是佛心,就是菩萨行。慈,在于给予众生快乐,给予初发意菩萨快乐和希望,并给予信心,给予力量。悲,在于拔除众生痛苦,拯救世间灾难,削除一切众生之病殃祸患。此句,专门讲怎样救度修道者。

        第二句:对未曾信解一乘的众生,生悲悯心。这一句,专门说对不修道者,菩萨怎么行愿。那就是要给予不信者,以一乘圆教如来禅的启迪,引领之,护佑之,帮助之,成就之。言传身教,令之入佛知见。或者行不言之教,带领众生入信门 乃至解门。大开信门,就能信满成佛。大开圆解,也能解满成佛。

        要做到信满成佛和解满成佛,就要对众生心生怜悯!这就是大悲救度心,这就是普门广度心,这就是成就众生心,这就是无我利他心,这就是上报四重恩,这就是同生极乐国。

        由此悲悯心和济度心 就能活出佛命,就是不辱使命。

《法华经》修持 《法华经》修持 《法华经》修持 《法华经》修持 《法华经》修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