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 — 认知是感觉的产物

2019-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五月诚心

最近在学习得到吴伯凡老师的专栏《认知方法论》,坦诚讲里面的很多知识点虽说不是第一次学但再次接触时依旧有顿悟的感觉(也再次反省为什么学过的很多重要知识点都淹没在脑海里,并没有很好的将其应用并指导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所以本篇简书就把自己这一周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回顾~也借这种形式的输出更好的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吸收和转化~

Part One:我们的感受决定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成一个机器,那么我们看到、听到、闻到、感知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先通过这个机器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才传输呈现在我们的认知中~由于每台机器的情况各有不同生产的流程和机制也相差万别,所以即使面对相同对象得出的结论以及过程中的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样说可能很多人都会认同,但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发现想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不仅会出现“眼见一定为实”的偏执也常常会有“怎么你看到(类比:感受到&听到)的和我不一样呢”的困惑~而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把所有的机器都当做同一个机器,想当然的以为"我=All“~如果能认清自己的观点只是根据自己所处位置看到的冰山一角,那就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更好的去包容和接受那些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也更能用敬畏谦卑之心去学习去成长~

Part Two:所有的进化与升级,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人从猿猴开始一点一点进化成为现代的人,由此纵观整个人类进化史毫无例外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我们打败了所有物种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为了生存我们发明创造各种工具设备,为了生存我们繁衍拓展更多宗亲旁系,包括认知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来,其实刚听到认知也是服务于生存的时候,我略微有些震惊,毕竟在自己看来认知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这怎么能和生存挂钩呢?但在后来的思考中我慢慢发现,一个人为什么要不断的更新升级自己的认知呢?原因无外乎两个,其一是进阶到更高水平其二是防止被淘汰,但这两种合二为一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所以,我们做的所有动作和努力都是为了生存,这也完美契合了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才是唯一的目标和不断要去抵达的终点~

Part Three:训练神经元彼此之间的链接,加强认知宽带

人类大脑神经元的个数大概860亿个左右,奇妙的是宇宙中所有星星的总数量也在850亿~860亿之间,所以人们经常说“脑海”这个词也确实是有据可依,如此多的神经元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发生反复多次的高频链接,那神经元就会“用进废退”,这也是为什么福尔摩斯仅凭一面之缘就能立马说出这个人的各种背景信息,原因就在于他经常使用的这些神经元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无需提醒便能自动完成组装剖析和信息输出,这些神经元之间的高带宽是经过无数次刻意训练打磨出来的~

由此也类比自己的一个案例,前几天穿了一件粉色的衣服,当我穿着粉色的衣服走在大马路上时,我感觉自己周围全都是穿粉色衣服的人,感觉每走两步都能遇到一个,那这种现象是因为自己穿了粉色的衣服所以影响别人也穿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就是你的注意力或者关注粉色衣服的神经元从原来的压抑状态变得活跃起来,可能原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一直处于压制状态,现在因为粉色的衣服被瞬间激活,链接加强所以才会出现粉色衣服的“孕妇效应”~

所以如果想要着重训练自己某方面的认知与能力,就需要不断的反复刻意练习,让与这些能力相关的神经元不断的强连接不断的发生关联,这样才能产生瞬间认知的能力!

以上就是针对《认知方法论》第一模块的一些认识和想法,综合下来深刻感受到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会了不等于会用了,会用了不等于能用对了,能用对了也不等于完全掌握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也确实不是一句戏言~加油吧!小仙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