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产品读书

《敏捷革命》!思维革命!

2017-06-23  本文已影响255人  托爸

刚看完《敏捷革命》,作者是敏捷之父-杰夫.萨瑟兰,这应该是今年最快看完的一本书。

第一、书写的确实好,市面上关于「敏捷开发」的书也不少,大多是关注「HOW」层面的工具书,而这本书更多从「WHY」层面去解释敏捷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毕竟来自于亲妈对自己“孩子”的解读,原汁原味。

第二、我是敏捷开发的拥护者和实践者,目前的工作方式也深受其影响,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想起来很久没写读书笔记了,正好以这本书为基础,整理一下对「敏捷」的最新思考。


敏捷的本质是信息共享的效率

敏捷开发的英文是Scrum,本意是形容橄榄球比赛冲刺达阵的过程,一场比赛下来会有很多次冲刺。

套用在产品开发上,也非常形象,把开发周期切分成一个个冲刺,在每一个冲击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协作,打好配合。就像球赛的冲刺必须以得分为目标,产品开发的冲刺也必须以产出用户可用的功能为目标。

这也是和「瀑布开发」模式的最大不同,不会花很长时间封闭开发,去憋一个大招。

因为有了小步快跑的节奏为基调,在敏捷开发的过程中,团队间的信息共享效率就变的极其重要。

就像五人四足的游戏一样,需要大家一起喊口令,并且严格按照口令的拍子去迈步子,才能跑得快,不摔跤。

那么,首先需要共享的信息就是“任务”,包括:

每次冲刺的待办任务;

当前已经完成的任务;

无论老板还是团队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直观看到当前的冲刺在做些什么,以及进度如何。

保证每个人所看到的目标和离目标的距离都是一样。

其次,由于冲刺周期通常为1到2周,发生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本次冲刺失败。因此,团队小伙伴需要及时反馈各自遇到的问题。

敏捷中所强调「每日站会」的意义就在于此,为团队提供一个固定和高频的反馈渠道,同时不会影响冲刺效率。

5人左右的团队,每天花5分钟进行站立会议,每人只需回答三个问题:昨天完成的任务、今天计划、需要的支持;会上不展开讨论,具体问题找时间专项解决。(团队大了,就以5人左右的小组为单位)

除此之外,「每日站会」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开赛前的仪式,提醒每一个人,开完会今天就正式开工咯,解决了有些人上班后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的问题。

最后,每轮冲刺完成后,需要去做复盘,踩过的坑,吃过的“饺子”都要共享,形成“本次结果”优化“下次冲刺”的良性循环。

自己经历的很多产品,都是按照这一套打法在做,算是亲测有效。


团队成员的幸福感

上面说的内容都是对于「敏捷开发」的存量认知,只是通过《敏捷革命》进行了一次升华。

要说这本书带来的增量认知,确实也是一直以来忽略的一块,即,对团队中每个人幸福感的关注。

工作中的幸福感来自于什么?

钱肯定是一方面,但是功效不可持续。

工作氛围轻松?团建活动丰富?都算,但不是最主要来源。

记得万维钢在得到《精英日课》专栏,有一期讲了个观点:

有一项叫做 Whitehall Studies 的研究,对英国公务员的健康和寿命状况进行了长期跟踪。一般认为,公务员这个职业,越高层的操心越多,经常超时工作;底层的一天到晚混混办公室,干点简单的工作,不用操心,到点下班。

想必应该是底层公务员的健康和寿命比高层的好,对吧?

恰恰相反。这个研究发现,底层公务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都不如高层官员。

根本原因就是,对工作的掌控感不一样。

只有对工作产生一种自主感、掌控感,才会让人感到幸福。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整个团队看似运转良好,却往往在一个项目结束后,容易出现人员变动。

如何避免被这种表面上的风平浪静,甚至顺风顺水的假象所误导。

公司常见的做法是,会按年或半年为单位让直属领导和HR一起做一次员工访谈,去了解员工的问题和想法。

而「敏捷」提倡的是,每次冲刺复盘都要通过以下问题询问团队成员的感受:

你对自己在公司的角色感觉如何?

你对公司整体情况感觉如何?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在下一个冲刺阶段中,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更快乐?

不过老实讲,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这种方式有点过于“热情”,大部人反而受不了。但作为团队leader,要对这几个问题保持敏感,至少团队中的每个人对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在你心中要有一个预判,同时要以弱化形式感的方式及时对“预判”进行更新。

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到团队中关于人的潜在风险。


小结

面对一件事情,确立目标并拆分至一个个短期目标,通过已完成的结果反馈,再去持续改进过程。这是一套通用的流程,不仅仅用于产品开发,在个人提高和其他有明确目标的事情上,都可以使用「敏捷」。

所以,「敏捷」其实是一种高效做事的思维方式,建议每个人都读读这本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