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我买Kindle的原来不是智能手机,而是喜马拉雅和得到
三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为什么不再用Kindle看书》。
里面的大意是随着智能手机屏幕的越来越大,kindle这样功能单一的产品受众范围会越来越小。
我个人是kindle最早的一批用户,个人也是重度阅读用户,在国行没有发布的年代就一直使用kindle看书。
我依然记得那些年我的手机还是诺基亚的智能机,当时4寸屏幕就可以算大屏了。
在手机阅读体验并不好的年代,kindle这样的产品无疑对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上的阅读体验越来越好,而且丰富的APP可以让你更方便的找到你是想读的书籍。
比如我最近常用的“网易蜗牛读书”,里面每天给你一个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如果一个小时不够过瘾,还可以付一块钱畅读一天。里面很多新出版的书都更新的非常及时。
所以三年前的已经不用kindle看书我断定,智能手机是未来阅读的趋势,我没必要再保留我的kindle。
当时此文一出,反驳者众。
但我没想到,三年后,我连用智能手机看书的情境都非常的少了。
我渐渐发现,原来打败kindle的不是智能手机和任何的手机阅读软件,而是喜马拉雅和得到这样的听书解书APP。
这正印证了互联网上的那个铁律,能打败一个产品的绝不是同类的另一个产品,而是跨纬度的打击。就像打败博客不可能是另一家博客而是微博,打败了微博的社交产品不是另一家微博而是朋友圈一样。
打败不是取代,kindle仍有价值。
kindle是一个提供阅读体验的硬件产品,而喜马拉雅和得到是提供读书解书服务的软件APP,两者不是同一类型的产品,所以我这里说的打败不是取代,而是在对于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吸引上的胜出。
简单的说就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用户来说,有了喜马拉雅和得到,购买kindle的意义将变得非常非常小,以至于我为此花钱将非常的不值。
一直以来,我都在问我自己一个问题,我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它会朝着怎么样的方向去演化?
我自己喜欢以下几类读物:
1、网文,平时主要读些娱乐性的修仙小说。
2、以文字为主出版物,包括出版的文学图书、各类励志或者自我提高的书籍、图文并茂的实用类图书等。
3、专业书籍、工作文件,PDF论文等。
4、漫画、杂志等图片多的书籍。
然后我列了一个表格来对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以及kindle的使用体验,并在体验和方便性上进行一个排列分析。
最后我分析得出:
1、综合阅读体验上,ipad胜出,一台ipad是性价比最高的阅读工具。
2、智能手机是最方便的阅读工具,特别适合碎片化阅读。
3、kindle在大量纯文字书籍、黑白漫画上有着媲美纸质书的体验,是高体验的阅读工具。
4、电脑是阅读体验最差的。
那么,我会在什么样场景的下使用kindle读书呢?
一是不那么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至少20分钟以上。
二是有一个专注、安静的环境。
三是阅读的内容是纯文字类书籍或者图片较少的书籍,或者黑白漫画。
所以最后结论来了,kindle其实不是一个阅读的基本产品,如果只是满足基本的阅读需求,手机就够了,kindle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下带来高质量阅读体验的工具。如果说手机阅读是品类齐全方便的速溶咖啡,那么kindle就是星巴克。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买了kindle就会去读书。
但其实是你去读书,而且你想提升读书的体验,你才要去买kindle。
我曾经在数字尾巴的《全新 Kindle Paperwhite 体验:一切改进,无不源自阅读》一文中看到过一个建议,是说:
如果你可以每天都静下心来、不分心的连续阅读(无论使用手机还是电脑、纸质书也行)一小时,并将这个习惯坚持一周,那 Kindle 说不定还挺适合你的。
如果做不到,那就算买了 Kindle 很大几率也会拿来压泡面吧,与其放在家里吃灰,还不如让 Kindle 在手机购物车里吃灰,等到真正需要 Kindle 的时候在购买。
其实我也对这个看法表示赞同。
然而,
请注意然而,
时代变了。
时代变在哪里?
时代变在以前,资源和内容是稀缺的,时间是相对充裕的,
现在变成了资源和内容是极度丰富的,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相对稀缺的。
每天坐在那里,专心的拿着kindle看一小时书,对我而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你哪里能一本本的书仔细静心去看?
就算你能做到,难道真的每本书都值得你为之花同样的时间?
我的选择是:我只能花时间去看那些我极度感兴趣,对我极度重要的书籍。
这样的书籍是极度专业的书籍,非常喜爱的文学类作品。
而对于一般扩充知识面的书,在网上看到觉得感兴趣的书,过往我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
现在我的做法是:先去喜马拉雅或者得到找听书解读的资源,听一遍解读版,如果觉得特别感兴趣,再细读。
而且我的细读的做法是直接买纸质书,毕竟是听过解读版本的,已经确认内容是对我极度重要的了,买纸质书绝不会买错,这样的好书就应该买纸质的。
于是我发现,kindle这件产品,就被我这样的绕了过去。
好的,到了这个时候你会问,你刚才不是说kindle适合精读使用么,那么你听到不错的书籍以后,也可以买kindle来精读获得和纸质书接近的体验呀。
是的,这样确实可以,
但我们还是要引入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
对我而言,听书是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是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方式,我可以跑步的时候听,可以通勤途中听,可以开车的时候听,可以做家务的时候听。
当我习惯化这种高效的时间利用方式之后,我发现:回不去了,再回到那种专心看书的时间已经很难回去了。
我原来可能一天能专心看一本书,现在我一天做家务加开车的时间可以听三到五本。
虽然不是精读,但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知识面。
而且我发现,听完一百本书,你可能有兴趣买下了看的书,寥寥无几,大概两到三本左右。
一直以来出版商为了赚走你的钱,用漂亮的封面,动人的话语,让你在看到一本书的第一眼就产生冲动让你想买走。
但你可能买了之后看完内容大失所望,觉得这本书和封面上的噱头相去甚远。
现在,你换成了听书,本来能被做成音频的就是被主播筛选了一遍。
然后你自己听完觉得内容感兴趣的又是过滤了一遍。
如此剩下的你觉得想买的书,是什么?
是附加了两道选择工序,主播精挑细选和以及你听一百本书的时间成本凝结其中的“精选品”。
这样的书,我当然是买纸质的,用最好的方式,花最值得花的时间去阅读。
从经济适用的角度来说:
虽然我一次开车或做家务的时间可以听三本左右的书,但人是有个接受时间的,不可能每天都一直听书不厌倦。
得到里的每天听本书能做到的有多少?
假如我一周听五本书,一年五十二周我也就听250本左右。
按照每100本挑3的概率,我一年买8本书了不起了。
为了一年可能细看8本书,去专门买一个kindle似乎也不是特别划算的事情。
(不要觉得一年细看8本书很少了,这8本是250本听书后的精选品,我问过很多朋友,一年能扎扎实实看8本书的人少着呢!)
kindle好么?
有一台kindle比没有一台kindle好么?
当然好,你多出了一种阅读的选择。
但它真的有那么实用或者不可或缺么?
恐怕未必。
随着书籍解读音频节目的崛起,我相信未来我们只需要自己亲自去读很少的书,只需要亲自去读觉得重要的书。
这必然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和潮流,
我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
所以,
阻止我买Kindle的原来不是智能手机,而是喜马拉雅和得到。
这句话从来不是说kindle不好,
它是数字化阅读工具里最棒的产品,
但我们即将迎接的是一个提供音频化阅读知识服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