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感(路易斯·萨奇尔《洞》)
有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还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罗列上述言论,只因自己的这份读书心得,似乎过于个人感受,先用这些言论为自己壮胆(找借口)吧!
曾不止一次地听阅读界专业人士谈到过《洞》这本书,此书肯定是好的,但这书名没能吸引到我。故而知其名之的两三年后,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听得好友无意间谈及它,我才爱屋及乌地入手了一本。
书的前四分之一,我是停停看看,看看停停,用了大概两个月时间咬牙坚持看完的,不似我看别的书大多一气呵成。可看到后面部分,我实在抵挡不住诱惑,熬夜把它看完了(当然本书只有130千字)。
书的结构上很有创意,看似毫不相干的几段故事不疾不徐地同时讲述着。这种讲述方式让我看前面部分内容时确实感到很混乱。看到后来才知道,这些故事居然契合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借用一位书评者的话来说:“这像极了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结构——一堆零散的部件居然能彼此咬合出一件巧夺天工的精品。”不看到最后时刻,那些因结构方式独特而产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情节中的“洞”是无法补全的。
书名为《洞》,书中不良少年们被改造的手段是挖洞。看完全书,我对把书命名为“洞”有了点自己的认识:我认为那群少年的人生在故事发生时早已千疮百孔,破洞百出。他们的身心皆已如洞洞鞋般孔洞万千。可他们在整个挖洞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把他们身心的那些洞给补了起来。有的不良少年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不再对同伴以恶相向;有的少年知道了什么是担当,危难时刻能为队友挺身而出;有的少年懂得了感恩,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会想着如何去报答。虽说他们挖洞是因他们的“恶”和管教方的“恶”结合才产生的行为,但在这挖洞的过程中,少年们变强了,明理了,向善了,都或多或少成长了。这恶的产物居然也可以是善的!
由此,我想,不论我们(即使恶如书中的少年们)遭遇着怎样的千疮百孔的生活,我们都有可能、有希望,也应该有信心把那些洞一一填补起来,让那些洞转化为我们成长的推进剂、营养液。修补好孔洞的人们照样可以做个全人,做个完人,甚至做个超人。
只要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