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简书电视剧

从《雍正王朝》到《大秦帝国》,历史剧的“主旋律”在20年里如何改

2018-06-09  本文已影响12人  楚狐蓬

去年开始策划一部历史题材的网剧——或者说是“伪”历史题材,因为基于网剧年轻受众口味的考虑,里面的事件,大部分是属于在历史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基础上的虚构。

今年进入编剧阶段,下午读编剧递来的大纲,发现一连几集,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微信回复:“最最重要的问题,这部剧气质本来应该是类似于‘少年番’,现在的整体感觉却是,因为这几集出现了‘皇帝’,所以给写成了清宫戏。”

“但是后面围绕的主题还是救皇帝呀”,她回复。

我:“然而救的并不是康熙大帝。”

实际上,之所以说现在所写,“像清宫戏”,原因之一是,里面的主要角色们,面对皇帝,会经常性地“跪倒”,然后“异口同声”。

这态度,跟2001年《康熙王朝》里,明珠、魏东亭这些人对少年康熙帝的态度和反应,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实际上,即使被救的皇帝是“康熙大帝”,在《雍正王朝》开播21年后、《康熙王朝》开播17年后的2018年,对臣子和皇帝的关系也应作出一番与前作们不一样的展现。

即使事件是发生在汉臣口称“奴才”的,动辄叩拜天子谢主隆恩的清朝。

因为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经《汉武大帝》《贞观之治》《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到《大秦帝国》、《大军师司马懿》,内地历史剧的“主旋律”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变化,可以从宏观的剧情主题和微观层面的人物关系来谈。

历史剧的旋律随时代主题而变。1997年的《雍正王朝》对应的是90年代的改革与反腐。剧中主角雍正帝,是以冷面绝情的改革家形象示人,更以铁腕反腐来解决财政问题。《雍正王朝》的主线剧情,包括他与八阿哥等人之间发生的夺嫡大戏,也基本是围绕着“改革”和“反腐”来设计。

2001年的《康熙王朝》,在绕不过去的“夺宫”之后,剧情点被简化为“平三藩”、“收台湾”、“灭噶尔丹”,基本是围绕“维护国家统一”的命题来推进。事实上,回看2001年,那时阿扁刚刚上台,是两岸关系最紧张的时刻之一。

《汉武大帝》《贞观之治》《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虽有热度和口碑,但收视率已经难以与《雍》《康》同日而语,《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更是在上映不久后便遭遇冷藏,漫长的过渡阶段之后,《大秦帝国》出世。

当然,在第一部《裂变》初面世的2009年,即受到网友追捧,到《纵横》和《崛起》,相比于上一个十年的几部历史大剧,剧情主题终于有了鲜明的变化——大国崛起。

目前已经播出的三部《大秦帝国》,剧情是讲述战国秦国如何在所谓“大争之世”,由边陲一个面临灭亡的穷弱之国,经变法“裂变”、外交“纵横”,崛起为强大之国。

在B站一类的小粉红聚集之地,这部剧受到热捧。而自豪于国家逐渐强大、富于爱国情绪的“小粉红”群体,也正好是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间在网络迅速涌现,《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时间,则分别是2013年、2017年。

事实上,作为历史剧的《大秦帝国》系列,与去年诞生的内地票房冠军现代动作片《战狼2》,今年的话题电影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拥有一致的主题。

接下来需要说的是微观的人物关系。这种变化也是明显的。而人物关系层面的变化,是我不能接受臣子“经常跪倒”“谢主隆恩”的最主要原因。

《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因为清朝背景使然,加上两剧播出时那一代主流人群的普遍观念,君主赏识、提拔臣子,臣子感激、报效君主的戏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实际上,在那时读成书于90年代的二月河《康熙大帝》原著,里面所写的康熙帝发现、简拔伍次友、周培公等落魄书生的故事,也是可以当作佳话来看的。

然而,观念在变化。到2009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网友将臣子卫鞅与国君渠梁的关系比拟为“青山松柏”,所谓“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同德,永为知音”,上下分明的君臣关系转变为“知音”。“青山松柏”由是成为网络上的一个典故。

而这种朋友式的君臣关系,在古代,可能不会真实存在,但在制作给当代人观看的历史剧里,却是可以存在的。

《大军师司马懿》里司马懿与曹丕是君臣,但更被塑造为朋友以及最终走上陌路的朋友,司马懿在要效力于曹丕的时候,没有三跪九拜,“谢主隆恩”,而是要并辔齐驱;离开他的时候,有想念,有担心,但没有遥盼垂怜——这是这部剧在设定上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导致民生倒退,争议极大,这当然也为《大秦》带来争议和批评,但就剧论剧,《裂变》前半部分,卫鞅游走列国之时,剧的气质是古朴浪漫,意气风发的。这是我喜欢这部剧的第二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裂变》前半部分高圆圆的戏份特别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