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老子》

百姓《老子》1,一尘

2019-06-10  本文已影响6人  自强之声

《德道经》第一章论德:

        01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徳不失德,是以无德。简释:0101第一章第一句。此句,最简单、易懂的破解方法是,将“德”字换成“得”字,此句就成:上得不得,是以有得;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得。这样处理后,是不是理解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我们再添几个字,就更容易理解了。上得,不(惦记自己所)得,是以有得(真得);下得,不失(失:忘记自己所)得,是以无得(不是真正的得)。        解释:1、上得——上等的得,最高尚的得,令人尊敬的得。上,1)、上等。2)、通“尚”,意“高尚”,“令人尊敬”。2、德与得——上古时代,德、得通用,同意;今解:一得为“得”;二得,仍属“得”;三得,则近“德”矣。即:得为德之始,德为得之态。(这不也正应了老子的尊尊教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不得——不(惦记自己所)得。真得,必得,应得,没人惦记(因为人人有份),真正所得,放心之得,无忧之得。4、是以——是:这。以:用,凭借。倒装句式。是以,即“以是”:用这,凭借这。5、有得——“有”即“得”之象。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劳动,在实施前(的谋划)、进行中,就具备了“有”态(群体收获态):大家有,个体自然得(是谓“真得”。真得,无失(之虑)。)(大家)有,(个体、自己,才能)得。5、下得——下:1)、下等,末等;2)下作,卑劣,无耻。6、不失得——还在劳动中,大家都没有得到时,就“惦记、念念不忘”自己那份“所得”。失:忘记(自己),散发、分配、使用。7、无得——“无”之得,非真得也。得之非自然,有小家子气,别人自然看不上眼,久而久之,私心尽露,众叛亲离,不再会有共得之得。前之初得(有),即露出“无”态,此亦人类“有中生无”之一也。道历47160610(一)5:20~7:59一尘草

        我们把0101句换一种读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徳不失德,是以无——(德)。意即:上得不得,是以有——(得);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得)。诵读时,将破折号用“拖长腔”的方法来读,每日一遍,日日诵。千遍以后,(特别是孩童,从小诵读)是不是会暗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失(无)得(有)观、无有观呢?(旁注:久久诵之,潜移默化中,此处,恰恰就是老子的无有观人类的正确的失得观、死生观的形成的起始点。)无中生有:是创造、创生,道生德;有中生无:是散发、分配、使用、是消耗,是挥发、消失、灭亡、回归,德回归道。“无”即道,“有”即德。引申1:“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得)。”与后文的“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前呼后应,埋下伏笔。对于人类来说,“从无到有”是生,“从有到无”是死。有是偶然,无是必然。从小诵读,明无知有,明死知生,明失知得,人类才有可能做到——知奋斗而不贪婪、不囤积居奇、不巧取豪夺、不杀伐征战。引申2:后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的就是无有之道、创生之道、创造之道。47160616(日)0:00~2:46~3:06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