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系列音乐偷故事的人

哲学与音乐

2017-09-09  本文已影响130人  空谷悠岚

音乐是一座桥,能够连接到人的精神世界,同样的它能够变成一种纽带,将拥有相似精神的人联结在一起。它的艺术属性让它和美学密不可分,而美学又是哲学的分支,音乐可以直接用来表达情绪和情感,哲学可以解析情感,音乐给人的美感与哲学给人的慰藉很像,同样能够带来满足感区别是音乐是即时的,人需要沉入音乐所制造的情境中,而对哲学的思考可以随时进行,持续的时间是前者短后者长,哲学和音乐可以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两大基石。理查·施特劳斯在读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写了一首同名的交响曲,听着这首交响曲能够体会到仿佛黎明中太阳升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降临,尼采描述的超人诞生了。偶然看到的一部电影《摆渡人》就用了这曲子作为片头曲,大概也是想表达这种意思。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瓦格纳是叔本华的崇拜者,他在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时就受到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启发,这部歌剧巨作完成后,瓦格纳马上把自己的曲谱送给了叔本华,作品上只是写上: 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献给阿图尔·叔本华,并没有签上瓦格纳的名字。哲学家是充满智慧的人,他们站在很高的高度去解释这个世界,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引导着众人的意识,而艺术家往往是哲学家的追随者,他们把哲学家的思想吸收过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把哲学思想变成具体形式,绘画、雕塑、音乐等。

提起叔本华,西方哲学史把他的哲学定义为意志哲学,或者说他是悲观主义哲学家,因为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实如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中摇摆”,他批判人们去追求享乐,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上富足,把丰富个人的精神思想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关于他是否悲观,还存在争论,可以肯定的是他总是提醒人们不要盲目乐观但,不要有过高的期望以免将来得到痛苦。在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做“乐观偏见”,它解释了盲目乐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叔本华在哲学上独树一帜,他对音乐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把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提出来,区别于绘画、文学、雕塑等艺术,他把音乐划分为单独的一类,他指出音乐不直接表现理念,而是直接表现了意欲本身,直接影响了听众的情绪,这是音乐最强有力的地方,这证明了音乐是一种独立自足的音乐。叔本华对音乐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高度认同,使得音乐在艺术类别中一下子凸显出来,音乐家的地位一下提升了,所以当时及后世的音乐家特别感激叔本华,瓦格纳就是其中一个。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音乐家需要依附于王公贵族或者教会才能生存,音乐家的地位很低,等同于奴仆的身份。一直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时期,音乐家才慢慢地摆脱这种局面。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音乐家尤其需要,所以当音乐家读到叔本华的文字,能够感受到极大的安慰,让音乐家能够完成高度的自我肯定,从而让音乐的创作不再有束缚,音乐只需要成为它本身。

对于音乐听众或演奏家来说,其中有的人会对音乐如痴如醉,可以这么解释,在聆听音乐或者演奏的过程中,人能够暂时地摆脱意欲的控制,甚至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人会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人生的痛苦也就在这期间消失了。在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解释,叫做“福流”或者“心流”,指的是人在一种特别专注的状态下,能够大大提升幸福感。当然除了艺术审美外,其它的事情也能够做到。

把人生比做乐曲很合适,一首乐曲不管是什么调式,不管中间多么跌宕起伏,最终还是要结束在主音上,如果没有结束在主音上而戛然而止,那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是大概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甘于停留在稳定的主音上,这样实在单调,我们挣扎着,制造一些变化音,或者说那些变化的音就是一些偶发的事件不期而至,然后我们要解决不协调的音,先回到稳定音级,最终回到主音,乐曲结束就像人生到达最后尾声,归于平淡。乐曲中间那些音符的变化是最出彩的部分,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人回忆过去的时候只记得一些特别的事,而那些平平淡淡的事组成的音符都忘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