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光脚走过的路
简友的一篇《雨靴》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低帮胶鞋我们小时候叫套鞋,雨靴叫高帮套鞋,这些都是很晚才真正进入我的生活中的。我的家乡在长江下游,临近出海口,属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但一遇雨天就遍地泥泞。夏天还好,大人、小孩裤腿一卷,光脚走天下,虽常常滑跌摔倒,总比窝在家里强。冬天里大人也是要出工的,所以不买套鞋是不行的,但也只舍得买低帮的,勉强着用,我们这块儿那时雨天最好是穿高帮套鞋了,所以雨靴可谓是我们少年的美梦,渴望它们绝不亚于渴望一顿美食大餐。
打了春,赤脚奔,这不仅仅是一句家乡俗语,更是那些年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上学了,中途下起了雨,昨办?等家长接?家长没这空闲,即使偶尔有空,想接也接不过来,每家挨抹肩儿的好几个呢!所以赤脚走路是从春寒中开始的。勇气不是天生的,但在当时是必须的。当夏天雨季来临时,我们早已心静如水了。雨来雨往若等闲,我有皮靴永随身,好象很小就会这样幽默了,大家都会,而且很文雅地称皮靴,自动伸长,免修补。
如果书包里再配上一块叠得四角展方的薄塑料布,那纵然是倾缸大雨我们也会大笑以对。那时我们特爱说倾缸大雨,因为缸比盆大,好象说起来就特有气势。
在夏天,即使是晴天,我们也还是要赤脚的,尤其是放暑假的日子里,那时连最简单的塑料凉鞋也不是人人必备的,布单鞋,布棉鞋都是母亲们起早带晚,瞅空儿做出来的,母亲们上工都会系一条围裙,围裙里兜着一片带针线的鞋底,工间稍息立刻就飞针走线,一家五、六口,七、八口呢!一针一线的足够一年忙到头了。所以这鞋得省着穿,何况我们一双双天足,在这大夏天里也是闷不住的。手足情深,泥足情呢?或许家乡那样的泥泞至今仍让我们难忘,就是因为它们曾经与我们手足相亲、相近日久之故吧。
庄台上有砖彻的巷子,雨天我们喜欢去庄台上玩,到了庄台第一件事就是去河口码头,长条麻石彻的,一溜儿站在水中的台阶上洗脚上的泥巴,一边洗一边尽情地戏着水,那感觉真正的是一个爽,这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再去想套鞋的事,雨靴的美梦暂时也会被抛置云端,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夏解千愁。
那些年赤脚走过的路,都是故乡的路,故乡的土,故乡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