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心·声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每一个嘴笨的人,都住着一个脆弱又敏感的灵魂

2018-01-10  本文已影响316人  福桃子小姐
                                       

01

今日跟朋友闲聊,聊起若干年前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实话实说》。

宋丹丹夸崔永元,说她们村儿的人都夸小崔长得好,可是紧接的一句补充“一笑像哭似的”,把小崔刚刚小雀跃的心一下拍入谷底。

然后小崔满脸无奈的回:“你们村儿就这么夸人啊你们村儿?”

当然这是为了追求喜剧效果,故意造成一种怼他人、开玩笑的对话方式。

可是,这样的对话方式,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身边那个开得起玩笑、脑筋灵活嘴巴快的人,就是“宋丹丹”,那个嘴巴笨、为人实在腼腆的人,就是“小崔”。

真正嘴笨的人,可能连互怼都赶不上趟,怼也怼的不是地方,接茬也接的不及时。

常常最后的结果是嘴巴溜的人占了上峰,而嘴巴笨拙的人捕捉不到回嘴的点,以哑口无言或者面红耳赤收场。

在夸人这件事儿上,嘴笨的人也会弄巧成拙,

明明是真心想夸,但是从他的嘴巴里说出来却偏偏事与愿违!

他们也想把话说的圆满点,把人夸的乐呵点,可是不知道是嘴巴笨还是词儿穷,总之就是把夸人的话无意说成了损人的话,让听到的人一脸尴尬!

有的人知道自己嘴笨,说不好,故而不多说;

但有的人对自己嘴巴不好这件事儿却不自知,悄悄把人伤到了或者得罪了人都浑然不觉;

有的人觉得自己嘴笨其实跟脑子笨有关,因为脑袋当时转不过来弯,思路不够清晰,所以嘴巴也就什么都说不出来。

02

笨嘴拙舌的人其实最真诚。

因为他们轻易说不出赞美的话,但他们说出来的话往往都是发自内心,虽然有时你收到的赞美效果一般,甚或让你觉得不舒服,但请理解他们,要知道他们赞美你的此刻都有一颗真诚待你的心。

身边有一个朋友,最初跟她接触的时候,觉得她说话幽默,逗趣十足,相处久了,发现她有逢人就夸的特点,而我竟然对她曾经给我的某些夸赞认真的当了真。

需承认,她的夸赞有时确实恰到好处,让你听得心花怒放。而有时又不免为过,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被她那样夸奖,听得浑身不自在。

这就是一种被虚假所恭维的感觉,一种体会不到真诚的交流方式,那一刻,我只想远离她。

笨嘴拙舌的人其实内心很敏感也有一点脆弱。

他们或者因为自己嘴巴笨受到过伤害,或者因为自己嘴巴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

无意伤害了别人的人,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变得小心翼翼,又不敢过多的表达,生怕一个不经意又说错了话。

而被别人伤害过的人,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又难免产生过多的揣测,因为曾经受到过言语的挤兑,所以他们害怕别人在话语里暗讽他,同时害怕再次发生言语冲突,他担心他还是无法拿出跟对方一样凌厉可以反驳的话语,他担心他被别人说xx笨的要死,三棍打不出一个响屁来。

                                       

可能会有人觉得,小题大做了,把问题说的有一些严重,其实不在意那些人那些话就好了啊。

但真的有人因为嘴巴笨吃过亏,而变得胆怯、不合群,进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他们在公司不太合群,被大多数同事说性格古怪,是很多人眼里的奇葩;跟领导相处也无法自然,一跟领导说话就手心冒汗紧张的不行,担心得罪领导。

久而久之,越来越不想过多的表达自己,轻易不打开自己的内心,干脆就做个大家认为的孤冷的人罢了。

但其实内心有团火,期待别人的理解,渴望交到可交心的朋友。

笨嘴拙舌的人其实很善良。

嘴笨,是因为不想口出恶言。人生在世,最伤人的不是那锋利的刀锋,而是从嘴里说出的话。而有些人虽说嘴笨说不出这些话来,但终归是内在有涵养,不会口出恶言。

所以,嘴笨,是善良也是涵养。

还有,再细想想身边嘴笨的人,是否有因为关心你,却因为自己不善表达,而把本来出于关心的话说成不中听的话了?

明明他是善意的提醒,却因为提醒里夹带着自己不想承认不敢面对的方面,进而觉得他的提醒有点刺耳。

03

不管你自己是否正因为自己是个嘴巴笨拙的人而深深苦恼,还是你身边正好有这么一个人,不妨来看看孔子是怎么看待嘴巴笨拙的人的吧!

孔子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厌恶夸夸其谈的花言巧语;相反,他嘉许寡言少语,推崇不善言词、甚至有点拙笨的“木讷”,盛赞它是“近乎仁”的美德。

孔子所欣赏的“木讷”,大致包含有这样几层旨意:

其一是“言忠信”。所谓“言忠信”,一方面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的端正言说态度,真心和真诚待人,其意涵正如曾子所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所以孔子十分鄙弃阳奉阴违的虚伪。另一方面即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孔子特别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二是朴素、本色的言说。关于言说,孔子认为只要表情达意即可,“子曰:辞达而已矣。”所谓“辞达而已”,即质朴的说话,不虚夸、不矫饰、不造作。

孔子很反感花言巧语。一次有人谈论其弟子冉雍,说他有仁德,可惜短于口才,即“雍也仁而不佞”。文中的“佞”字,即工言辞、善表达的意思。孔子一听,立即反驳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文意是说仁德比能说会道重要得多,巧言善辩不仅无益于仁德,反而会遭人痛恨。

所以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屡屡看到孔子对花言巧语的挞伐,对虚夸矫情的“巧言”和滔滔善辩的“利口”,孔子不仅斥之为“鲜矣仁”,还抨击它“乱德”,甚至还指斥它有祸国殃民的极大危害。

其三是严谨、慎重的言说。“子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文中“无所苟”,意即所言必有据,所说必有依,而非恣意随性,凿空蹈虚。事实上,孔子甚为反对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反对夸大其词,“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最后是“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还十分注意言行的一致性,即说到的,就要做到,而做不到的,就不要信口开河地乱说,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所强调的言行一致中,“行”是更为重要的,做得好要比说得好更重要,所以他认为要认识一个人,光“听其言”是不够的,还要“观其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对“行”的重视,是其反“巧言”、倡“木讷”的必然结果,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