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0-关于他人的认同【ME+2017笔谈】
![](https://img.haomeiwen.com/i4555077/7e41ff81a749e109.jpg)
萨特有句很出名的话“他人即地狱”。是一部戏剧里的台词。故事讲三个罪恶的鬼魂,被放到一个完全封闭没有镜子的屋子里,里面没有任何可以看清自己的物品,每个想要看清自己的人只能依靠另外两位。但是三个人彼此内心各有恶,他们想通过对方看到自己,也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完美的期待中成为的自己,于是他们相互谩骂,痛苦不堪。
这句话用来解释他人我觉得很棒。大概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层,萨特自己也说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 所谓“一人向隅,满室不欢”,我们日常活动中,只存在极少的可能性不与他人发生连接。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是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相处时的方式和态度的。如果相互之间相处很糟糕,譬如夫妻双方天天冷嘲热讽,动则上纲上线,那可能真会觉得自己活在地狱里了。
第二层,如果我们用他人的标准来自我要求,这么要强的活着,不回头看看自己进步了多少,永远在求而不得的路上奔跑,有一天可能会焦虑死吧。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他人给的“人设”,譬如说别人都认为我是个温柔的人,那生气了我也不说要忍着,不能崩人设;做人要坚强,一直坚强就不是人了,最后真的遇上迈不过去的坎儿了,可能会对自己很失望吧。
因为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这句话时看到的第三种解释。“并没有所谓的他人,即便有,他人作为客体,只是影响了主体中的“他人”部分的权重,这一内心对“他人”的较量,即对自我的批判”。这个解释很有趣,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参考的是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而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多少是你真正认可的,有多少是他人都认可,所以你被动认可的。结婚生子,天经地义。先不论人活一世是否必须结婚,我们来看生子。主流观点都同意,结了婚就要生小孩,除非你生不了。现在走街上问大爷大妈,估计没一个会同意丁克,如果问年轻一代呢?80后,90后,00后,答案就不一定了。那有没有不想要小孩后来又生了小孩的呢?肯定有。他们可能会在脑中模拟无数次他人对结婚不生子的看法,最后还是咬咬牙,决定生下来,即使生子并非本意,这就是他人权重超过主体。
所以还是那句话,他人的意见,参不参考?参考!最后决定自己做,毕竟日子是自己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