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每天写1000字想法

“蠢猪式仁义”背后,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2018-11-24  本文已影响5人  烟笼寒月_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选句

历史上知名的“蠢猪式仁义”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国在齐桓公的领导下国力强盛,雄霸中原。齐桓公去世后,中原出现权力真空,于是宋襄公意图称霸。

僖公二十二年,宋国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便派兵进攻宋国,以救援郑国。

冬季,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边交战。宋国军队已经列好了阵势,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大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趁此机会赶紧下令进攻,宋襄公不同意。当楚军全部渡过河但还未摆成阵势,子鱼又劝宋襄公进攻,再次被否决。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大败,自己大腿中箭,亲兵全部阵亡。

宋国国内的人都怪罪宋襄公。宋襄公却说:“有德之人是不忍心伤害已经受了伤的敌人的,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古人行军打仗,不凭借险要地方来求得胜利。我虽是殷商亡国的后代,也不进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人。”

第二年,宋襄公箭伤复发,不治身亡。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


他在泓水之战中的做法成了兵法里的反面教材,也被毛泽东称为“蠢猪式的仁义”。

话又说回来,宋襄公真的仁义吗?

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事迹。

为了称霸,宋襄公先是抓走滕国国君,又想要威慑东方诸国,于是让邾国国君将鄫国国君杀了祭祀;紧接着,去攻打不服他的曹国。后来与诸侯会盟,要求原本归附楚国的诸侯奉自己为盟主。

活人祭祀这种野蛮的做法在周朝建立礼法制度后已经被摈弃,但宋襄公却又拣了起来,难道是因为他有德懂礼吗?由于他的这种残暴行径,连其兄长子鱼都预言:“能善终就算不错了”。

仔细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宋襄公施暴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全是小国。


再来看看他对强大的楚国是如何做法。在宋襄公与诸侯会盟,试图称霸时,楚国抓住他,并攻打宋国。虽然后来经鲁国调停,楚国放了他回国,但这次的教训显然没能让他的长记性,回国的第二年,他就攻打郑国。结果郑国向楚国求救。面对直逼宋国国都的楚军,宋襄公立刻一改残暴,换上极具风度的“仁义”脸,甚至不惜牺牲全部亲兵的性命。

他可不曾怜惜被他欺负的小国,也不曾怜惜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将士。

齐桓公称霸,救了三个国家而使诸侯乐意归附于他;秦穆公在晋国遭受饥荒时总是义无反顾地送去粮食,即使后来晋国国君作死与秦国开战,晋国军民也不愿与秦作对。宋襄公的“称霸”之路,却是强迫诸侯出力帮他实现个人私欲。

他的为人,就像其兄子鱼所说:“自己德行有亏,拿什么来让别人信服?如果真的仁慈,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伤害别人。”

可见,宋襄公既没实力又无品行,还非常好面子,本质上不过是个沽名钓誉、欺软怕硬之徒。他面对楚军的“仁义”,也是不敢得罪对方却又想要打肿脸充胖子,故而戴上的遮羞布罢了。

—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