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再婚后的孩子,为什么得不到爱?
在《芳华》里作者一再强调何小曼的故事写了再写,只是希望把她写的更明白,更清楚。 只不过我们看了那个故事,但凡是做母亲的都会特别心疼,她只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可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活得特别卑微。
01.一位好父亲选择结束自己而解脱自己
小曼善良而文艺的好人父亲,因为好人觉得好人做到底,就被批,连最爱的老婆也说他是坏人,最后的稻命草被压断,他选择了吃“安眠药”而走上不归的路。
小曼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父亲牵着她的手送托儿所,小曼想吃一根油条,父亲身上连买一根买油条的钱都没有,父亲跟老板说佘账,然后回家拿钱,当他翻边了夫妻日常的用项的抽屉时,一个镚子也没有。 于是他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时,他彻底绝望了,一个镚子也没有,这个时候更加确定了他解脱的信念。
他觉得生活权力被剥夺了,他怕欠早点铺子的钱让他觉得是一种耻辱,他选择吃了一瓶安眠药结局了自己的生命。
而小曼从此以后没有爸爸,那年她6岁,而母亲是28岁,母亲带着一个畏罪自杀父校亲有“汚点”的她嫁给了一个大十几岁的厅长,进入了老干部家她们成了矮人一头。
在老干部家母亲的微妙小心,让小曼知道这不是自己的家,要小心做事,要会察言观色。
她还看到母亲为继父螃蟹壳,挑鲫鱼刺,那些曾是亲生父亲为母亲做的,母亲把亲生父亲教给母亲的围棋,华尔兹,一 一教给了有点粗糙的继父。
02.分心的母爱变的越来越少
在这个家小曼的继父并没有伤害她,只是无视她,而母亲维护这个家的政治手段和心术伤害了小曼,她总认为母亲是为了让她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而牺牲自己的。
母亲的寄人篱下,让小曼这个别人眼中的拖油瓶更要识相,因为保姆是厅长的远房侄女,端一盘水饺上桌,破了皮露馅必定放在小曼面前,像这样的事情就是小曼的日常,她处处小心,处处忍让。
母亲常说:要不为子你有个好的环境,我会嫁给他吗?小曼听了这话常常告诉自己一定不要自己的妈妈为难,一定要听妈妈的话,所以忍成了她生活的日常。
弟弟妹妹没有出生这样的日常还是能过了,可是弟弟三岁后小曼驮着弟弟玩,继父也对着她笑的,没有多久妹妹也来了,弟弟妹妹长的又壮又高,弟弟四岁开始叫小曼“拖油瓶”。
弟弟和小曼一样高时,小曼偷偷穿着母亲的绒线衫去文艺宣传队跳舞,晚上回家,弟弟妹妹对了口相说:喏,屋里厢做老鼠,外面轧台型!
以上说明小曼在这个家是多么不受待见,为了让继父开心母亲一直视小曼视而不见,有了弟弟妹妹后,小曼在家的日子连保姆都不如。
连保姆忘了摘掉鸡嗉子,而煮鸡肉,或者已经馊了的鸡,除了小曼,都说恶心,而保姆说恶心什么?洗洗干净,放点酱油给小曼吃。
这样看来小曼的日子过的多难过,看看小曼的童年,就明白二婚家庭里带来的孩子要在夹缝里生存,很难想像那就是一个孩子,要承受不同大人给予的白眼,挖苦,甚至是被遗弃的感觉。
所以经历这样童年的小曼要在自卑,缺爱的环境下长大,会敏感,会多疑,会无为能力。
因为跳舞被刘峰举起来,而喜欢上刘峰,又为刘峰被批评,而觉得和刘峰一样平等,而能自信的和他们交谈。
这样看来,小曼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一生,真的应了那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一生用童年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