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出来的话,正暴露你的本性,你知道吗?
文字 / 沐木一
(一)
这里我们先讲个苏轼跟佛印的故事,苏轼是大文豪,也是个书法家,佛印则是个高僧,两人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是个特老实的人,经常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哈哈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哈哈!哈哈!”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就世界本身从客观上而言,呈现在每个人面前都是一样的,树还是那棵树,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个人,画还是那幅画,但为什么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那是因为人的思想千差万别,思想指导行为,在潜意识里你只会看到你能看到的,通过你的语言行为反映出来的,反推你的内心,就是苏小妹说的见心见性。所以你心里装着什么眼里反映出来的就是什么。
你可以做个实验,在一张A4上打印很多陌生人的名字,也可以把朋友、同事的名字打印上去,将自己的名字混在其中,字体字号颜色全都一样,你会发现自己的名字特别显眼。这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PS:如果你看到哪个朋友同事的名字很显眼,呵呵,小心你爱上人家了哟。)
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不会是空穴来风,都是思想作用的结果,哪怕是开玩笑的话,里面都藏着你的本性。
(二)
有次去理头发,旁边的座位上来了个客户,带着一个小男孩骑电动车来的,他自己进来了,孩子还在门口的电动车上玩耍,发型师提醒地问:“电动车的钥匙拔了吗?”“拔了。”客户把手中的钥匙晃了晃。发型师又说:“叫他注意安全。”客户开玩笑式的说:“是哦,不然摔倒了,你们还得负责任。”然后示意孩子从电动车上下来。
就这么一段简短的对话,发型师是善意提醒,出于好心,而这个客户考虑的则是如果出了事故谁来赔付,认为店里是怕出事故怕担责任才做出这样的提醒。
这,就是区别。人的脑袋里装着不同的思想,看问题的角度真就不一样,同样这件事情,若是换一个人,或许看到的就是善意和好心,感恩都来不及呢。一个人,心若阴暗,又怎懂感恩?不经意间,就露出了本性。
(三)
我有个朋友WANG河南人以前在机关单位朝九晚五上班,因为跟前妻离婚了,便辞职来到大城市发展创业,步入社会就像初出的牛犊,一切从头开始,吃尽了各种苦头。但他对前妻还是心怀感恩,毕竟他们有个共同的孩子。
WANG经常跟我谈他的心事,有一次跟我诉苦,说他在电话里跟前妻吵起来。他说他对前妻还是不错的,虽然离婚了,她说买房要借几万块钱,在生意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凑齐立马给她转过去,说他还送给她几次礼物等等。有次送了一个包包,可他前妻对他说:你在做生意送个包包给我,难道不应该吗?WANG这样学给我听。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从来就没有什么应该,他前妻说出这样的话,正暴露出他前妻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认为人家应该为她付出。只会站在自己一个角度看世界的人,眼界通常比较小,只能体会自己的感受,相对比较自私,一切都要依照自己的标准。不会反观自身,想一想自己为别人付出过什么。
WANG在那摇头晃脑,很伤心的样子,说:前段时间探望孩子见面时,前妻说他很“虚”(意思就是说他没什么钱)。
是阿,就是这么一个没钱的人,还勒紧裤腰带借钱给你买房,你不愿意还,他也就这样算了,你却在嘲笑他很“虚”。
同样这件事情,有些人眼里就能看到有情有义,并心生感激,明白对方的处境后会产生恻隐之心。
在有些人的眼里却看不到这些,甚至认为借钱、送礼物等等,是在装阔气、充面子。所以知道对方处境后才只能得出“虚”这个结论,更甭提感恩了,心中无善,眼睛又如何看得见善?
(四)
还有一件很多年前的事,在动车上,我旁边坐着一个女生,在靠窗的位置,这女生的正对面也坐着一位女生,听交谈她们好像是一起的。跟我们并排的在通道的另一边则坐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爸爸给孩子喂零食,孩子又给妈妈喂零食,一会儿孩子又发出“嘎嘎嘎”的笑声。
我斜对面的女生看后说:“这个画面真美阿,这么和谐的一家,好羡慕他们家这么幸福。”
我旁边的女生说:“你看他们吃的零食,都是很贵的,这么高档,肯定家里很有钱。”
斜对面的女生笑了笑。
我旁边的女生接着说:“那个妈妈穿的那条裙子也是名牌,×××,很贵的,我两个月的工资也买不起,只能看看。”
具体她说的是什么牌子我还真忘了,毕竟这么多年了,再说我对这些没有概念。同样的场景,在两个女生的眼里看到的东西却不同。因为在她们心里装的东西不一样,人们只会看到自己在意的,而这正是骨子里的东西。一个看到的是情感,内在的,心中向往的美好。一个看到的是物质,表象的,当然这也是她认为的一种美好。
从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反推其内心,显然她们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斜对面的女生更温暖,重感情,而我旁边的这位女生则比较在意物质,在与人交往中会比较功利。
(五)
这些也可以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跟你的内在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心里装着什么眼里反映出来的就是什么。
就像一棵树,一个画家看到的是它的造型审美价值;一个木匠看到的是它能做多少家具的实用价值;一个生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生命年轮的研究价值;这棵树在一个文学家的眼里则充满了故事。眼睛里反映出来的,都是内心的本来。
跳出内心,也到别人的位置上看看,即是换位思考,你就会感受别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能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得出某个结果时也会相对客观,并做出合理的行为。
在不同角度思考的时候会本能地修正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让自己的内在心性尽量符合天地良知,这个过程就是修行。
从而心中有善念,一草一木皆菩提。
见心见性,人也就通透了。
·END·
沐木一
素人
一个还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说点身边的事
偶尔发发神经
有时写点醋味甚浓的文字
文尽其性
人也同尘
生命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