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来访者会爱上心理咨询师? | 心理科普
来访者有时会对TA的心理咨询师产生特殊的情感,尤其当咨询师是异性时。
“我爱上咨询师了”
美剧《扪心问诊》是一部描写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以及咨询关系的电视剧,在第一季的第一集中,我们就能看到来访者爱上咨询师的情景。劳拉——一个患有erotic transference(情欲转移症)的女人从第一次问诊时就爱上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保罗,并渴望与其发生性关系。劳拉把就诊一年多来的情感积累都压抑在心里,把以前的记忆,感情和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保罗身上,产生了对保罗深深的爱恋,并一定程度上以此作为生活的依靠。而保罗——一个中产阶级的心理咨询师,在治疗自己的病人劳拉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对病人的依恋,虽然在前面的剧情中,保罗出于职业伦理一直拒绝承认自己对劳拉的爱恋,但最后随着治疗的深入,也直接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所以综合地说,一方面, 这是一个病人爱上治疗者,对治疗者产生了强烈的移情反应的案例。另一方面,治疗者爱上了病人,但是又不接纳自己爱上她,结果医生成了要被治疗的病人。
移情的表现
1895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移情这一概念,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移情”。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重现过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实验证明,移情会在潜意识中被激活,即人们会在对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阈下表征的基础之上,作出关于某个陌生人的推理。在咨询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来访者的一些特殊心理状态由一定的诱因促使使其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替身,从而移情,这些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喜爱、厌恶、仇恨等。
依恋
人都有依恋、依赖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年龄、学历、教养程度或人种而存在。有的时候,这种感情可以作为双亲的代偿(依存的对象)而转移到咨询者、教师、医师、上司等的身上。但是,并不一定说所有的依存都是不好的,如希望依存于父母(不想被遗弃),所以就好好听话,并长大成人。同样,依存于咨询者,就能听进咨询者的话。如果没有依存感的话,可能也就不会来咨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依存在来访者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体验。
恋爱情感
移情表现比较多的另一现象是恋爱情感问题。“老师,我喜欢你,你也爱我吗?”,“我想和你保持私人交往”等就是一种接近恋爱情感的例子。如果咨询双方是同性的话,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朋友关系、亲子关系或同胞关系的情感。如前所述,对于这样一些情感并不是说必须给予解释,也不是必须让来访者从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这样的阳性转移,有时则可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所以说,这种爱的情感也存在着程度的问题:如果这种情感可以促进来访者的心理成长的话,就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如果这种转移的程度过强、转移量过多的话,就可能成问题了。
两面感情
移情表现频度较多的第三种现象,是两面感情,如爱与憎、想接近又想回避、相信又不相信这样的相反感情的同时转移。如果咨询者能比较妥当的处理好来访者的移情的话(即不产生对抗移情,并让来访者意识到移情),来访者就可以从不安和罪恶感中解放出来,并更加信赖咨询者,从而通过移情而经历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学习和识别。
移情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正移情是来访者把对父母等重要关系中产生的喜欢、崇拜、依赖等好的和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而负移情是来访者将敌对、不满、怀疑等不好的负面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正移情
正性移情一般表现出3种形式:对咨询的正性情绪;对咨询师的肯定;提出咨询关系之外的期望。来访者表达出对咨询的正性积极的情绪,如“是啊。可以咨询当然兴奋了”;来访者表达出对咨询师能力的肯定,如“其实,我觉得,真的觉得,您很棒,(绝不吹捧),如果出现原因责任在我”。;来访者对咨询师提出专业关系之外的期望,如“有时候我觉得要是一直这样多好。您像一个母亲,一个大姐姐一样”。
正移情多表现为来访者对咨询师非常的友好、信任和敬仰或对咨询师产生爱恋之情。正移情多发生在青少年咨询者身上,这是因为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正处于发育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心大多压抑着许多的情感愿望,当大量积聚而无法排解时,就容易发生移情,多表现为面对心仪的咨询师,尽管自己所咨询的问题已经解决,仍没完没了的来访,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要来请教咨询师等等。
负移情
负性移情一般会表现出4种形式:对咨询师的不满;对咨询的不满;对自己在咨询中的不满;急于结束咨询。来访者表达对咨询师的不满,包括对咨询师某些行为、说话方式、提问方式、人格特点等方面的不满,如“我觉得你说的是废话”,“你总是在较真”;来访者表达对咨询的不满,包括咨询令人产生不好的感受,如“其实早就有了(被迫咨询的感觉)”;来访者表达出对自己在咨询中的表现不满意,如“但老师,说实话,对您,我就有了些许抗拒,因为,我怕您会认为我太罗嗦,说话表达不清等等”;来访者表达出急于结束咨询,认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
负移情多表现为来访者把咨询师当做其生活中不喜欢的某个人,程度较轻时反应不明显,表现为在意识上愿意接受咨询师的帮助,而无意识中却与咨询师对抗,比如不按要求调整自己,反其道而行之去做一些消极的事情。程度较重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消极情绪对方咨询师,多表现为对咨询师的不满、猜疑、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现象,有时甚至向其发泄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绪。
为什么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
移情是在来访者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TA 不能够自己感知,也不能够自己控制,咨询师也不易发现。而且,移情具有很大的情感再现性,是对过去某一时期的生活情景在当前情境中的再现,是来访者把TA以前生活中的曾经与别人所产生过的情感、态度等主观体验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现象。TA所移情的原型都是自己曾经所熟悉的人或者是亲密接触的人,甚至是重要他人,这些人都在来访者生活某一时期中占有过一定的位置,对来访者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多表现为由于细小琐事而引起来访者对咨询师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往往超出常态,使人不易理解,而且这种情绪反应常常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消除。
《扪心问诊》案例中的病人劳拉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爱上了治疗师保罗,正如她在一次治疗中露骨表白:“我从第一次治疗开始就深深爱上了你,我真的想和你上床...”当劳拉正式对一年来的移情表白以后,治疗师表现相当镇定,似乎对病人的表白不怎么反感,同时坚决的语气也暗示了接受病人求爱的不可能性。但是,此时治疗师并没有很清晰地表明自己对病人移情的态度和当时的感受。由此给了病人想象的空间,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病人移情的情感反应,使后续的治疗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移情的本质源于合群的需要,最早和最基本的移情是一种本能,而不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Trevarthen等人指出,婴儿对他人痛苦和其他同类信号(如哭泣,悲伤的表情)的反应远远早于他们对这些状态的认知理解。当然,婴儿的本能反应只是一种最低形式的移情反应,它是移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在听到别的孩子哭泣时自己也会哭,这种移情性哭泣可以看作是情绪感染。对于成人来说,研究者认为,移情个体看到某人有某种需要或处在痛苦中,或者是他人听到他的不幸时,个体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情境,并因此分享他人的感受。
咨询师的反移情
治疗师因不能处理好病人的移情反应,自己也陷入反移情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例如在第二周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劳拉的情绪产生了两极变化,由刚开始被拒绝时极端的低谷转变为极端的兴奋,其实已经感受到了治疗师对自己的感情和对移情的预留空间。这给了她很大的诱惑。治疗师发现这个征兆以后,为消除劳拉的移情,开始刻意地羞辱病人劳拉,用严厉的拒绝来伤害劳拉的尊严,并开始直接阐释劳拉移情的问题,以使劳拉认识到她俩之间的界限不可突破。此后的治疗一度进入矛盾的冲突期。
其实,治疗师以后开始热衷于讨论移情,这已经表明已经喜欢上了病人,产生了反移情。比如,他想证明病人确实喜欢自己,以便提高自己的自信,但是医生在病人的男友面前确实自卑了,并通过贬低病人男友的方式来竞争和嫉妒,这时候讨论移情其实是在讨论反移情,医生让病人谈她的幻想不再是为了病人,而是为了安慰自己失落的痛苦和伤心。所以这一阶段治疗师对劳拉的治疗应该说是失败的,无可奈何的。但是治疗师此刻已经爱上了他的女病人。
在此案例中,治疗师爱上了病人,但是又不接纳自己爱上她,结果医生成了要被治疗的病人,接受病人的分析。保罗在治疗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对劳拉的情绪性移情有认同的成分,在治疗后期的谈话中,保罗谈及了自己当年对生物老师的爱恋,由于当年母亲早逝,生物老师在保罗的心目中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母亲的角色。而眼前的劳拉也在早年的时候失去了母亲,而对劳拉的爱也可能是出于恋母情结。因为当年治疗师在要吻生物老师的关键时刻他逃跑了,而最后在即将于劳拉发生性关系的时候他又做了逃兵,前后是如此的相似。
关于反移情,凭案例中的治疗师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他完全可以理解它,接纳它,调整它,并消除它。移情和反移情本身对心理治疗来说不是绝对的坏事儿,它说明治疗师与案主之间有互动及影响,关键是要怎么利用好移情,从而激发她对自我的重现认识,引导案主学习体会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但是,剧中的治疗师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案主的移情反应,反而自身产生了反移情。当治疗师产生反移情后,会过多的关注自身的感受,而往往忽略案主的体会,治疗效果由此大打折扣,这是对病人和案主的不负责任。
因此,当治疗师陷入反移情时,我觉得应该先主动退出来,先解决个人的反移情问题,否则容易把病人带偏治疗的主题。剧中的治疗师产生反移情后,没有及时退出治疗,反而让病人劳拉分析治疗师的问题,而治疗师处于职业伦理和专业权威必然会使用个人防御机制,给治疗过程和病人造成很坏的影响。不过,在剧中值得庆幸的是,治疗师准备突破伦理界限未果却误打误撞地达成了治疗的效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到最后,治疗师还是对劳拉心存幻想的,我想这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希望产生的结果。
References:
Davis,M,Empathy: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
Eisenberg,N,& Strayer,J,Crit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empathy,In N Eisenberg,& J,Strayer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