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2019(学会借势)
2019-04-03 本文已影响3人
包青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大家知道这首诗来自哪里吗?如果不用查某度,知道的应该不多。
但这首诗的后几句你看了之后就很熟悉了。一下子就会想到著名的诗人陶渊明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这首诗的目的,不是让大家都去做一个隐士,而是给大家介绍一种绝佳的表述方法。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其实,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其实转化到现在,对于我们一样有使用的价值。
比如讲故事、比如做分享。首先来一段正常叙述,接着一个转折作为起伏,再来一个承接,最后话题结束。
这种模式将直接让大家找到主播,并参与到提问中去,达到热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