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求遇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久_ab87

这几天正为一件事焦头烂额之时,拿微信读书去做逃避,乱中找到比尔波特的《寻人不遇》。

大胡子比尔已经年过七十,还是可可爱爱的背个简单行囊,带上酒和酒杯,满中国跑去寻找古代诗人的踪迹。每至一地,必唠叨几句关于诗人的生平,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交往,待寻到诗人墓前,必摆出从家乡带过来的上好威士忌,请诗人饮——他自己也趁机饮上一盅。

单是这样的行为,就已经足够艺术了,足够诗意了,何况还有一路上寻人寻物不果的囧境,足以让读者又好笑又遗憾。随性之人,随意之作,本当如此,实在不错。这样的书,读一百本也不累。

例如这段说的,去屈子祠,附近有十二座屈原墓,比尔之前去转过一部分,所以这次又是选着去。“就在我去6号墓地拜谒的时候,一不小心,脚被藤蔓绊住,头朝下摔了一个大跟头,这正是我想要的一个信号,在摔倒的地方,我拿出酒,再次敬了屈原一杯。”

率性如此,果然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也。同时也留意到了,比尔的年龄比他拜谒的诸多诗人都大,除了李清照……

另一次摔倒就没这么幸运了:去石屋寻诗的路上,摔成脚踝骨折。这导致行动中断了几个月,养好了伤又回到原地,上山,继续。真是个硬核老头。

有时候,上了年纪的人独自出门,没这么简单啊。幸亏还有酒。幸亏还有诗。他行囊里少不了:一本《楚辞》,一本《寒山子》。他本来就是寒山诗集的最初全译者,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他一路选读的诗词都有清朗风格,不与古代文人一般见识。

后来还因为追踪苏东坡的贬谪路线,又写过一本《一念桃花源》,用苏轼和陶潜诗全本来“伴奏”,效果不错。用诗句穿越时空,难为他亲力亲为,乐在其中也。

也只有这样的行程,让人忘却时间,忘却世间还有种种俗务……嗯,世说新语里面的诗酒情怀还是有遗风,只是传到了一个美国人身上。世界因之离大同又近了一步。

很快看完比尔两本书,又遇上《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八年》之(下),很高兴,没头没脑地就看了下去。唉,所有让我忘记现在的书都是好的……

《八年》指的是传主在福建各地辗转流连的青少年时代,一直到抗战结束。

(下)已经讲到十七八岁年纪,身无长物的传主只凭美术技艺与一副诚恳相貌混迹于抗战团体,去哪儿都有饭吃,遇到各式各样人物,有些令他终身难忘。

也是因为作者的笔触,才惊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福建、江西,出了这么多漂亮人物,都有家世,清清白白,后来卷入历史浪涛终于湮灭,真是唏嘘。

但是年轻人当时没这种感觉。只是觉得善良正直有才华的人们真好,值得亲近。离别的忧伤也自自然然。这很符合年轻人的特征,即使这是作者时隔七八十年写当时的情形,也足够克制,足够还原,仿佛就是十七八岁少年在说话。这就是文字功夫。

想想这些远离尘世的文字,有一种自然的快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山中方七日(图by金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