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论断,主打的就一个自然之道。”

2024-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丹儒

这个习惯改了很久,直到后面开始出现“反噬”。我是说,以前我凡是总爱讲个论断,好像事情就是这样,好像总是一成不变,好像“言出法随”。实际上,我并非不知道不是只这样,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培养偏见是极其有必要的。

换句话说,谁不是活在个人的偏见之中呢?就像谁又不是活在无知之中?还像是谁又真正明白什么呢?反正我是没有。

诚然,有很多很多难以超越的经典语录。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初中开始就在不断地摘抄这些。自然,我从中所受影响颇深。然后,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后。毕竟,我也快奔三的人了。

然后,因为脑海里有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语录,自然会想着说尽可能地学习、运用、模仿、创作。再然后,我又学习了“文案”,也就是运用。效果并不好。不过,老板或不知情的观众,又或者业余读者,他们还挺认同,甚至还觉得有文采。但是,怎么说呢?我并不认为我多么适合商业,而且这种文饰于我而言,于表达而言,我多少会觉得圆滑和油腻。就像是年少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又像是少年刻意打扮成大人模样,然后为了表达而没话找话,实则内在空虚、空洞、空无。

换句话说,单独拎出来(寻章摘句)的一句话如果很“强”,这本身就有问题。就像如果读一本书,然后换成一句话,一个道理,也就是能够简单的概括完而除此之外别无其它(或许你更愿意说是精准表达),那么,大概这也是一部糟糕的作品吧?就像有句话说的,如果三两句话能够说明白,也就没有必要长篇大论了,更不必写成小说或者其它类型的表达。

也就是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不在追求文辞,不再追求华丽,更不怎么关注那些“漂亮话”,又或所谓“深刻”的话。虽然,我还是会经常用到它们,但更多在于不停地理解和解构。比如反思。

甚至,到现在,如果你问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又或问我某本书的意见,我多半是说不出个什么来的。我顶多就只能告诉你一些简单的,比如印象里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比如这个作者的风格如何,然后作品又运用了哪些技巧,是什么解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再然后则是作品带给我的一个感受。如果你非得要我摘出某句话或用一两句话来形容,多半我是难以做到的。

如今的我已不再在这方面决绝了。

艺术,就是享受来着,享受思考,享受启发,享受那种共鸣、共情,享受在享受艺术时的自己,也享受那份内心的触动。

至于,到底讲了什么,怎么讲的,为什么这样讲,我已经鲜少去细究了。

很奇怪的一个转变。

我是说,就像原本一个爱装的人,整天掉书袋,恨不得显得自己什么都会,什么也都懂,现在反而变成了一个比普通人更普通的境界,但真诚,真实。我觉得这就够了。

所以,怎么说呢?

可能相较于总结的或论断的,又或稳定的,我并不那么确定。我是说,如果人是可以被定义的,具体的人是可以被定义,然后人可以完全做到完全的认识自己,我并不确定。在我看来,很多时候不过是从中窥见一些大致的倾向或倾近罢了。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就像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的真实身份并不需要你去证明它。”

实际上,不仅无法证明,更是证明之后,说真的,就真的能够准确定义或者概括吗?更多不过是一种视角,就像所谓选择,不过是筛选,实际上更是有限,从有限中去探讨有限的自己,即使是对的,但更大可能是压根在当时自己就只能看见这些选择,继而被自己的思维所局限住了。

所以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呗。

就像很多人说戒,本身就有刻意的成分在,实际上怎样才算是戒呢?抹除吗?清零吗?还是说非得达到“卫道士”的境界?我认为都不对,戒的本意应该是控制,更准确地说是控制的多少。就像人之所以需要修炼,修的是什么是一回事儿,能修道多少才显差别,而不是一句修什么或有没有修乃至于为什么修所可以概括和定义全部的。

怎么说呢?就像“戒色”,“食色性也”,对吧。然后只是将“色”回归到一个美好的层面,所谓美好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本来的美好,就是适可而止,而需要戒恰恰说明“过犹不及”。否则,本来就没有问题,然后庸人自扰,这不就是过犹不及了吗?

本来就是普通人却总是向天才看齐,本来就没有天赋却总指望靠努力弥补,又或者本来就运气一般却总要去“赌气”,这只会让原本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方式失调、失衡,继而失控。

所以,回过头说,戒也可以说是修,修即归正。再回过头去看“食色性也”就不难理解了。——看见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事物,这是人的自然的本能的也是天性的。是故,色,食,以为性。背后是自然的反应。这样怎么会被受伤呢?因为,只是被吸引,然后修继而回归本质。

就像小孩子看见喜欢的第一念也不会是贪,更不是想着破坏或占有它,而是亲近它,触碰它,感受它,甚至是小心翼翼的,远远观赏即可。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但我觉得, 喜欢更多的是感受上的触动,而爱则是习得性的,也就是懂得如何更好地欣赏、品味。一如爱一朵玫瑰,不必摘下它,只需要观赏,驻足,留在记忆里,还有记住它的芬芳,感受它的生命力,让它依旧可以做它自己,而自己则需要修炼自己的贪和好。

这玩意儿,就像我吃饭的习惯。我通常是“雨露均沾”且往往只是尝一尝口味就好,剩下的就是主食多吃。菜只尝个口味就好了。无论它是否是我喜欢的,因为我知道,吃多了就是再喜欢也会腻的。而且,我深知喜欢的难得,我愿意保护我的每一个“喜欢”,且往往总是能找到“喜欢的”。而且,这还有个好处,那就是我会更加愿意多尝试,也有了更富足的空间去尝试更多。如此一来,发现“喜欢”的机会也更多得多,不是吗?而且,应该能想象,一直都是正向的反馈,这样一来自己也就活得更自在和舒适了。包括说喝汤,我也是饭前喝一点开开胃,饭后喝一点养养胃。美滋滋。

而且,我吃饭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吃得慢。我总告诉自己,好好吃饭,因为咀嚼带来舒适感,还因为眼睛看,手指动,充分感受也充分享受,色香味都在其中,还有什么比这更叫人幸福和知足的呢?

再就是,往往我只吃个“七分饱”,且通常都是饿了就吃,不以“时候”论,而以身体需要论。我所能知道的,我的“胃病”就是这样不见的。因为足够稳定也因为足够平衡,如此才能长久啊。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应证了“大道长生”吧?我想。

反正就多像自然学习,有时候多想想婴儿,毕竟,能出生已算是幸运,能长大更是如此,回过头去学习,继而好奇,继而保持畏惧,同时也愿意去尝试一些什么,就总是会有所发现有所成长的。我相信。

最后,嗯,我想说,保持开放性吧。祝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