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2018-12-01  本文已影响1105人  张浩永恒之旅

——龙美小学数学组第3次田野教研纪实

11月24日晚上7:00,偌大的会议室里只有几位数学老师,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张幻灯片随着主讲人的叙述一一闪过。

“停一下,直接出示10+3,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小棒,学生虽然摆出了13,可是能体会10和3合起来的过程吗?能不能这样讲,依次出示10和3,让学生摆小棒,再出示加号,让学生体会到加法就是合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把静态的算式变成动态的摆小棒过程,并且突出加法就是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我说出自己的想法。

莹反驳道:“这里是讲加法的意义吗?加法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了,这节课讲的是根据数的组成来做加法,10+3就是1个十和3个一组成了13.”

“对啊,1个十和3个一组成了13,组成不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这并不矛盾啊!”

“11+2怎样讲?11是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加2就是加2个一,所以要用个位的1加2,等于3,再加上十位的1就是13,这节课是用数的组成来讲的,不是每节课都要讲加法意义的。”莹寸步不让。

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其他2位老师面面相觑,偌大得会议室里安静地让人不安:“好,你继续讲。”

后面部分过得并不顺利,磕磕碰碰地结束了,两个一年级老师先走了。

艳艳我们两个坐在哪里一筹莫展,《6的乘法口诀》怎样讲?推敲半天,好歹出了一个方案,关灯走人,楼道里一团漆黑,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

1

11月27日早晨,今天莹和艳艳讲课,我忍着没有去打扰:“课最终还是她们上的,我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有想法就好”,只是跑去问问练习单准备够了吗?

听课时,我十分欣喜。莹的课有序推进,稳扎稳打,节奏上的拖沓与莹有关,也源于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

艳艳的课讲练结合,进步很大,细节处的忽略源于教师对知识的敏感度不够,也就是说仅仅就题讲题,没有推敲编者的意图,没有思考习题背后凸显的原理,这个意识需要不断修炼才好!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教研时,主讲老师说课,年轻老师先评课,大家按照“说自己的思考,没有问题可以不说,有问题大家研讨”的原则各抒己见。

轮到我了:“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气质,上周末过课时,我们意见不一致,但是今天听了朱莹的课,我深深感到,没有听我的是对的,因为课最终还是要按照你的理解去上的……”【事后,莹说:“怎么没有听你的,我的课做了修改。”我更开心了:“对,所有的修改都是基于你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这样说,我的心里更没有负担,以后我更是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至于你听不听是你自己的选择,爱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必听”】

干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讲课老师的进步,其次鼓励听课老师要不断思考,然后就教研程序、两节课中凸显出来的教学问题、数学问题做了透彻地分析,这令我们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2

11月28日,慧和我讲课,我讲的是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1中的《解决问题》,尽管前一天晚上反复推敲,但是早上醒来又觉不妥,于是,重新定位:“以两道应用题为载体,渗透乘法和加法的意义”,重新设计练习单。

我按照题意引导学生先直观的摆桌子【摆4排,每排5张;摆2排,一排4张,另一排5张】,然后全体学生摆棋子,再抽象出数学算式4×5,4+5;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个过程大约用了20分钟,然后是练习,接着是根据3×4和3+4编应用题,虽然我把编应用题当成重要内容,但是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来做这件事了,事后反馈来看,一半学生编应用题是困难的,个别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编。

教研时,我拿出准备好的言辞刚念了二句,干老师打断:“不要说老师们都看见的东西,说点老师们不知道的东西。”

“老师们不知道的东西”,我琢磨了半天,方才说出自己备课过程的艰难抉择和困惑。

后来,干老师问:“你用20分钟摆桌子摆棋子,有多少孩子不用这样就已经能解决这两道应用题了?”

“最近学习表内乘法时,孩子们一直通过摆棋子学乘法口诀,‘摆4排,每排5个’这一类题应该会做吧”,我暗暗后悔,怎么没想到做前测呢?我还是一厢情愿地备课,这个“前测”意识还是不够啊!

“课堂时间多么宝贵,一节课能有几个20分钟”,干老师继续说:“同样都是4和5,为什么第1道题用乘法?第2道题用加法?”

“第1道题每排5张,摆4排,是4个5张,所以用乘法。”

“还有呢?”

我和老师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原因,干老师启发:“注意它们的单位!”

“4排,5张。”

“哪个单位更厉害些?”

“排,1排意味着5张。”

“对,‘排’意味着更高的级别,4排就是4个整体,就是4个5,当然用乘法,而4张和5张是同一级别,所以只是数量的叠加,所以用加法”,干老师继续说:“同一种单位用乘法的情况也是有的,如1厘米×1厘米=1平方厘米,那就由一维空间变成二维空间了。”

啊,还能从单位这个地方解读,真是神奇,真是有意思,老师们听得眼睛都放出了光。【第二天,在交流创编3×4和3+4的应用题时,我再次感受到单位不同的巨大魅力,学生编的题目:3盘,每盘4个桃子;3行,每行4棵数;3盒巧克力,每盒4个……】

干老师又针对慧老师课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提出了数学模型。是啊,教师只有对数学本质有了深刻的领悟,方能深入浅出,这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慧已经走在路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3

11月29日,利锦和我讲课。课后,利锦很难过,大家不知该如何安慰才好。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我讲的是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的《有0的乘法》,我参考了何老师和宋老师的课例,又参考了《数字符号史》的相关知识,整节课分3个环节,0的乘法,中间有0的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整节课中老师讲解、学生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层层推进,青鸟班孩子学习数学的氛围令我欣喜,尤其令我感动的有2个细节,第一个细节:当俊源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后,景灏同学指出问题,俊源自然地鞠躬:“谢谢!”;第2个细节:当明瑞同学【另一个故事】回答正确时,全班孩子自发地为他鼓掌祝贺。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干老师肯定了我的进步,也指出了我的问题,令我茅塞顿开,尤其难得的是干老师蛮有兴趣地编了一道“0×0”的应用题:“龙美小学教学楼六楼【教学楼只有5层】有0间教室,每间教室有0个同学,六楼一共有多少位同学?”,令我们大开眼界【第二天,我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的眼睛是惊奇的、是好玩的,真好!】。

干老师笑着说:“你要讲‘0是有形的无,无形的有’,这是可以的,可以把孩子们往高处带,但是你讲的太哲学了,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该怎样讲呢?”

老师们侧耳倾听,我想了半天,不知如何讲。

“就用你的例题里的数,用604×0来讲!你想一想,谁是有形的无?谁是无形的有?”

“妙!”

第二天,我按照干老师的方法问学生,一段安静之后,有四五个学生激动地举起手来,永旺难以遏制地站起来举手,我示意他来回答。永旺说:“604中的0在十位上,表示一个也没有,不就是无吗!但是这个0是不能去掉的,去掉了,604就变成了64,所以这个0是占位的,是有用的,这个0是无形的有。”

“好,什么是有形的无?”

“后面单独的一个0就是有形的无,虽然0是一个椭圆形的数字,是有形的,但是0表示的意义是一个也没有,不就是无吗!”【永旺的意思表达是到位的,但语言没有如此准确,有改动】

我不禁欣喜,学生领悟力如此了得,潜力无限;干老师把难解的哲学问题变成直观的数学问题,真是深入浅出!

关于利锦,大家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关注,干老师更是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4

11月28日晚上,共读《故事的形成》,干老师问:“孙悟空是真的吗?”

大家笑了:“假的,这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孙悟空的影响,不同的人汲取不同的营养,有的人看到了孙悟空跋山涉水拜师学艺的一颗求知心;有的人看到了孙悟空无拘无束大闹天宫的一颗自由心;有的人看到了孙悟空火眼金睛降妖除魔的一颗善恶心;有的人看到了孙悟空背负使命护师西行的一颗责任心;有的人看到孙悟空斗智斗勇斗战胜佛的一颗高贵心【这一段也许有曲解】,那么相比孙悟空而言,我们这些真实的人能对中国人产生这么大影响吗?如果我们都不能对别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一定是真的吗?若干年后,谁还会记得你的曾经存在?”

空气中弥漫着沉思的味道,干老师继续问:“孙悟空对我们中国人影响这么大,孙悟空是真的吗?”

这一次,大家都很安静。是啊,什么是真?孙悟空是真的吗?神话故事是真的吗?故事是真的吗?故事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5

11月30日下午,龙美小学第六期小桥音乐会上,数学组5位老师诗歌朗诵《我们去走这条路》:“……我们去走这条路,心上的这条路,便是此后余生的归途”。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6

有人说:“0是有形的无,无形的有”,恩格斯说:“0比任何一个数的内容都丰富。”莱布尼茨说:“世界是有0和1组成的”,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龙美小学第3次田野教研已经落下尾声,但是这些有意思的话题却意味深长地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忽然想起了与干老师在教学楼的偶遇:“这样教下去,数学还是蛮有意思的!”

是的,这条路还是蛮有意思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