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小社

《为何家会伤人》摘抄

2020-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菲尔德

前言 / 夏菲尔德

这本书是我去年1月份买的,但一直不敢看。今年8月底,我开始在简书上公开写作,也写到过一点家里的事,写完以后,心里竟觉得舒服不少。昨天我把这本书找出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摘抄,心灵觉得治愈。所以,有问题的时候要勇敢面对;伤口太深,就不要独自舔舐伤口,要向专业人士求助。

Chapter 1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1.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做了治疗,目的是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

2. 荣伟玲:“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可能发挥作用,在恋爱中也一样。”

3.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4 黄家良: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5.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珍惜家,就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6. “权力强迫症”

7. 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8. 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正是那个被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要想很好地处理婆媳关系,这个人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努力去协调这个三角关系。

9. 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Chapter 2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0.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他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

11.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12.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在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就是爱。

13.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将鲁米这一境界延伸,还可以说: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14.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15.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依照这一观点,婴儿不是白纸,不是空瓶子。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是成为一棵杨树还是柳树。家长最多只是将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但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16.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17.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18.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19.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20.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21. 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22.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Chapter 3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23. 不能将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24.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只获得了很少的安全感,长大后就很难再重新建立一个安全岛。

24.好的沟通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

25.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

26.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27. 任何人要进入孩子的心门时,请先问问自己:你是否懂得他的痛苦,你是否站到他这一边,若不是,请不要进去。

28. 不要带着焦虑与无望和孩子谈话,孩子会捕捉到你的焦虑和无望,这会进一步击倒他。

29.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30.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31.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格言。

学心理学越久,我就越相信这句话。

32.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

33. 你不能改变你爸爸,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

34.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但做父母的,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 。结果,孩子伤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35. 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孩子这样做,目的只是保持家庭的平衡。

Chapter 4 中国式家庭

36.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茵如是说。

这个定义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37. 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致命的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我无比渴望被你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也觉得要死。

对此,通俗的说法是,我不能爱上你或接受你的爱,因那样我就没有自我了。

38. 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碰触自己的感受。

勇敢地去爱是必不可少的。爱,特别是爱情,能全方位激发你的种种感受。

不管是先天运气,还是后天努力,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

39.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

假自我者总有一种感觉,外部世界不友好甚至很残酷,所以必须辛苦地应对,不管人还是事。

40.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41. 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42. 是创造性,而不是其它,让个体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43.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44. 大梦,也即超重要之梦,这种梦意味着,一个人不仅碰触到了个人最深的无意识,而碰触打了社会乃至人类的一些共同的无意识。

45. 做父母的的,应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我自己?

46. 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是调解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

47. 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这倒很有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

48. 为了真爱,我们必须懂得“假爱”,假若你因某个亲密关系而伤痕累累,那一定不是爱让你伤痕累累,而是“假爱”令你伤痕累累。“假爱”背后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恨,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才不会对真爱失去信心。

49.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