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故居游览

2022-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微雨凭栏









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感触颇深,泪水与欢笑,激动与愤然伴随着几天的追剧时刻。

便对《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心向往之,得知其已在2021年6月1日也就是半年前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面向社会开放,便迫不及待地预约前往参观。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背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7年1月,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随即北上租住在箭杆胡同这座清代四合院里,《新青年》也随迁于此。

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鲁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在《新青年》上猛烈发声。标志着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地付诸铅字。《新青年》的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1.6万册,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蔡元培称它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

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

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时间都成为重要的历史时刻。而这里发生的事件我们也都耳熟能详,我觉得所有的游览都只有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后,房子才不是一堆无感砖瓦的存在,建筑才有了它的神秘感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一个冬日,阳光晴好,我跟着导航寻找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这里离北大红楼和景山公园不远,穿过一个窄小的丁字胡同,一辆走错的出租车正在笨拙地退出,我只能侧身错过,有明显的标识指向《新青年》,便是箭杆胡同。《觉醒年代》中印象最深的是这条路:经常坑坑洼洼雨水泥泞,鲁迅和胡适李大钊经常提着裤管满脚泥浆地从这里来来回回。

这是一座有着浓厚老北京味道的平民百姓的小院子,大红门上的门柱标着金字“吉祥”。院内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都是腾退后修缮的,只有门墩,门口两个小狮子是当时保存下来的。进门是写着鲜红大字“新青年”的影壁墙,院内一口大鱼缸,最醒目的是靠墙一侧的四把竹椅和竹桌,光束斜织下来,时代的先锋们仿佛就在这里慷慨激昂地讨论和议定大事,电视剧里他们的谈笑风生和昂扬斗志穿越回来,而君曼则端着饭菜出出进进绕着竹桌椅忙碌着。

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

展览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原景重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陈列,收藏了马灯、茶壶、毛笔、公文包等剧中道具。看着好不亲切,好像自己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时刻。

还有醒目的铅字印刷机,近30期《新青年》在这里诞生,看着看着,仿佛那带着油墨香的传单和《狂人日记》正在眼前一片片翻飞。

边看边感慨万分,留待后续。

《新青年》旧址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免费对外。预约人数300,大家参观起来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