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体验@国画中的读书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可能是“凿壁偷光”,另外还有“映雪囊萤 ”、“负薪挂角 ”等等,当然,除了这种艰苦的励志读书法,古人还有“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令人向往的读书方式。
宋 李唐《雪窗读书图》《雪窗读书图》构图新奇雄峻,是典型的边角取景。画的左边是硕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岩上的树木向右伸展枝叶,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经覆盖了房顶和地面。左边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劲健,笔法流畅,墨色表现的光暗过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浑厚的小土山,更加稳定了画面。小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画中人物凭窗持卷,专心致志地读,此是“画眼”所在。
南宋 刘松年 《山馆读书图》《山馆读书图》描绘的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闲适生活。长松掩映之下,长案临窗,清风徐来,窗外传来书童打扫落叶的声音,间或闻得几声鸟鸣,宁静悠闲,倚案展卷,何等惬意。
南宋 无款《雪窗读书图》此图绘雪景。崖前坡后茅屋两幢,旁有青竹,柴门紧闭,左侧山崖高峻,崖上枝叶苍茂。远山如带,朦朦胧胧。
元 王蒙 《春山读书图》《春山读书图》画松林中茅屋数椽,有士人读书其间,水边茅亭里又有闲坐观赏之士,环境十分幽静。用笔凝练飞动,沉着有力,山石苔点全学巨然用破笔点出,益见山容的浑厚苍茫。
明 陈洪绶 《饮酒读书图轴》此图右上角的痛饮读骚四字,赫然在目,文人的内心激荡尽在其中。古人云:“痛饮读《离骚》,可称名士。”文人几案之上,古铜瓶插白梅、青竹各一枝。
明 萧云从 《雪岳读书图》萧云从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但贯穿其中的基本风貌是笔墨多方折而枯瘦,且在方折的骨体中加入一些皴擦,略有渲染,显得笔墨丰富而灵活
明 蒋嵩《渔舟读书图》 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群山绕湖、轻舟横渡的清旷之景。湖面上一条篷船荡漾,船尾一人静坐读书,船头渔夫用力撑篙,钓竿斜插于船上,表现了文人士大夫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 明 陈铎 《水阁读书图》 画面既重视色彩的对比效果,又能通过清幽的环境描绘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作者向往的那种摆脱尘嚣缰索、陶然世外的高人雅境。明 吴伟 《树下读书图》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传统的隐逸耕读题材,一位中年文士耕牧之余在树下休憩,展卷读书,自得其乐。
清 王鉴 《九峰读书图》本幅构图为高远法取势,山脚松木以工整的线条精心刻画,显现出作者以线造型的能力。山顶处以浓墨戳点,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灵活多变的各种点法增强了江南山峦湿润华滋、沉郁深秀的气象。
清 王翚 《山窗读书图》全图以高远法构图,白云、瀑布、楼阁穿插于重峦叠嶂的林木间,一派气象万千的苍郁景致。画幅的右下方绘有一人于山坞草堂内临窗读书,此景虽然在画幅中所占比例极小,却点明了“山窗读书”的主题,为山林景色增添了书卷气息。
清 《雍正帝读书图》《雍正帝读书像》绘写他端坐于锦垫之上,手捧书卷,默默沉思,仿佛在体味书中三昧。
清 乾隆《顾绣渔樵耕读图轴》远山近坡均以笔墨描绘点染。人物、木桥、茅屋、树木等则以针代笔,以丝代墨,精细地绣制。针法除平针、套针、滚针、正抢针等常用针法外,草鞋、渔篓用网针,茅屋的窗棂、房顶用编针,芦苇、小草用斜缠针,而衣纹除用滚针勾勒外,还用笔墨渲染,使之富有立体感。
清 髡残 《溪阁读书图》本幅自题:山中云雾深,不识人间世。偶然出山游,还是山中是。作品描绘山林蓊郁,秋树赭红交错,溪流边竹林水阁,阁中高士临窗读书。用笔简率,墨色温润,意蕴朴厚。
清 吴宏绘 《秋林读书图》一位书生在山林中的茅房中,倚窗而读,真是再怎么差的环境都挡不住一颗爱读书的心啊。
“雪满中庭,月满中庭,一炉松火暖腾腾。看罢医书,又看丹经。”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观书沉吟》轴,清,宫廷画师绘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啊?你看古代人家美女不照样读书嘛,看这书房里的布置,这气氛,这位美女说不定学识渊博得让你想象不到。
清·吕彤《蕉荫读书图》《蕉荫读书图》绘一纤柔清丽女子正凝神静气在蕉荫下读书的情景。画家用白描手法,细劲而游刃有余的线条,将仕女轻噘的唇、倾国倾城的媚眼表现得无与伦比,充分体现了仕女的美质。
清 冷枚《春闺倦读图》画中将大家闺秀清闲寂寞的生活刻画得细致入微,诸般细节皆有用意,无论是背景中墙上的败落、笛子、书上文字,还是膝下宠物,无一枉添。花架上的瓶花、胭脂盒和香道用具精致不俗。玉壶春瓶的外壁刻有玉兰缠枝浮雕,瓶中插三朵粉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