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高考作文
中国历史精彩纷呈,世界格局风云际会。高考作文须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针砭时弊,体现家国情怀和高瞻远瞩。作文之前重视审题,一审材料,读懂材料,全面把握;提炼中心,准确立意。二审要求:字数、文体等。
今年全国I卷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命题,提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样的问题,让考生在三人中选择其中之一加以着重评述。从作文写作的任务驱动和要求上来看,创设了班级读书分享会的写作情景,规定了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写作,将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鲍叔作为写作的对象,将谈自己的感受作为主要的写作内容,以发言稿为写作的形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准确解读出人物形象和品质特征,如谈鲍叔,谈其自知与知人,谈其慧眼识才、不慕名利、甘居人下等。谈齐桓公,谈其智举贤举与善举,不计前嫌宽于恕人明于纳人唯才是用的帝王气度等。谈管仲,谈其坚韧不拔、身具贤才、胸有谋略、顺应潮流、心系家国等。
像这样的高考作文要求,个人感觉有点局限思维。大都要求写论述文,就不许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吗?如由“管鲍之交”联想到魏无羡、蓝忘机侠义闯江湖,留下一段佳话。再或者改编“高山流水”的故事也未免不可。患难与共的友情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令人神往。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啥姆雷特。鼓励创新与慎思辨证相结合,花开两朵,各自灿烂,岂不美哉?许多喜爱看书的美媚们不就可以脑洞大开,创造无极限吗?说不定孩子们更会喜欢上看书呢?或许会涌现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创作出辉煌的作品呢?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传承发展,也要开拓创新。大胆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让文化与经济齐飞![/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