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心理

找事

2024-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阵雨心情

这几天在看何帆老师的《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里面有一节是专门讲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的。

我们经常听长辈说:“做事就是做人”,会不会做人,很多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做成事。

什么叫我“做人”?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进了单位要跟大家搞好关系。如果我们秉承与人为善的原则,总是为他人着想,方方面面都要考虑不得罪人,大家就会默认你软弱可欺。要是有一天不小心说错了话,或是实在做不到,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别人会怎么想?他们肯定会认为你是故意的。相反,如果你平时大大咧咧,我行我素,真得罪了别人,大家反而会宽容。人们会说:他人不错,就是太直,不懂人情世故。

这里面的差别在哪儿呢?

父母和老师教我们的,是用一个不变的准则处理与所有人的关系。而在现实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根据亲疏关系,采取不同的策略。你要把遇到的人分成不同的圈层,每个圈层都有相应的待人之道。

所以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把握分寸感。生活中有不少人对别人一片赤诚,把熟人当朋友,把朋友当亲人,把亲人当上帝,恨不得见人就掏心掏肺,结果却往往碰壁。他们就会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分寸感。

我们可以记住社交网络的三个数:5000,150和5。

5000个人是我们能管理自己朋友圈能力的极限。

150也叫做“邓巴数”,它是指我们能够稳定维持人际关系的人数也就是150个左右。

5代表着“五人定律”。美国商业哲学家吉姆·罗恩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值”。我们的性格会跟这5个朋友很像,你的爱好会跟这5个朋友很像,你的价值观也会和这5个朋友很像。这5个人是与关系最为亲密的几个人,他们塑造了你,你们互相塑造。

我们在构建社交网络的时候,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如果我们在小网络中待的时间太长了,就要勇敢走出自己的圈子,“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如果我们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用于拓展大网络,那就要调整一下,更用心地维护自己的小网络。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提摩西·史奈德说过:“老朋友是你的最后依靠,而结交新朋友则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