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本书17班读书笔记专题007不写就出局17班

《精进》读后感之学习

2017-10-07  本文已影响49人  铭心小站
《精进》读后感之学习

《精进》是加入读书小组读的第二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采铜——被网友称为“知乎精神”的代表,当初买这本书的原因也正是受到书腰封上的一行字“经过604939个赞同认证的惊人之作”的吸引,可以说这本书的营销做得确实好,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书封面上的那个醒目的黑乌鸦(也不知道是什么鸟,暂且看做是乌鸦吧)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位知识网红写的吧。

这本书从头到位的读完,我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还有半个月,一个星期是在回顾书中的内容,最后一个星期是准备上一本书《思考,快与慢》的读书分享的准备工作。

前面作了那么多的介绍,现在来说说我读这本书的几点感想。

何谓“精进”?

作者给出的说法——使用非常小的力量,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精进。

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是的,书的副标题说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困惑。我也是带着这种疑问的态度来阅读的。做到了作者说的“精进”,就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维度,规划一条精进的路线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书的前言部分说到,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有个镜面,相应的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止有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不同深度的内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现在和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自己已知的更多的可能。

作者将上述七个关键词比作多棱镜的七个镜面,这样的比喻让人眼前一亮。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选择往往发生在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学会选择就学会了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起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应该有行动的勇气和智慧;

学习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真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则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想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单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才是一个难解的谜题,打开这些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传甚广的谜障;

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字眼,无数的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要坚持做一个你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喜欢真正意义的成功。

这七个关键词,我就选择【学习】来整理一下这部分的读书笔记,并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笑来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将学习能力比作是“人生的作弊器”,甚至说“一个人若是需要什么就能学会什么”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我想若是能“开挂”,那就像是在游戏里,什么装备都有,并且是最好的,那遇到了大“Boss”,岂不是照样拿下。

反观自己现实的工作和学习,很可惜的是,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处于装备不全,装备落后的状态……时间久了,我们便会苦恼自己“技不如人”。是我们没有上进心吗?我想上进心谁都有,连乞丐都会想明天能比今天讨到的钱多吧。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么苦恼?根本原因就是——学习能力不够!

那我们所说的学习能力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这里,大概可以把学习归纳为三个阶段:

1、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

2、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3、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我们可以对号入座,给自己的学习能力做一个评判。这样我们就能大概知道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了。

书中本章的标题便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这个章节,作者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这几个方面给出了上述问题的解。

提问——好的学习者,要善于向自己提问。

如果把一个人求知的历程比作登山,那么问题就像是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知识的高山。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下面四个问题,并建议我们去思考,然后找出答案。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哦哦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也引用了《反叛的科学家》一书的内容,给我们做了一次示范。

在做完示范之后,引出了“基于探究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这一概念,并借此来说明提问的关键,是提出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的、封闭的问题。例如,如果我们问“速读是不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那么只有“好”和“不好”这两种解答,问题就很难被展开来探究;而如果我们问“应如何选择和调整阅读的速度”,就可以深入、开放地探究下去。

解码——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电子书、软件、电影、学习教程,积累了很多个G,但下载完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去看了。还有一些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这种资料的搜索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在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也有很多人很喜欢阅读,但是他看得不过细,什么东西都是粗粗一览,更不用说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手机上看东西本来就不以深入。

作者借上述的这些现象,说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只会做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入进行“解码”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我们自己能够存入的格式。

那么怎样进行“解码”,书中给出了三个路径:

1、不要只是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2、不要只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伸;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如果是看一本虚拟作品,我们可能要去思考,目前这个结局,作者是进行了何种逻辑上,情感上的推动,使其成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如果是一篇论文,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论据,通过了什么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有些作品,它的过程是显现的,有些作品,它并没有明确的道出,则需要我们耗费功夫去梳理。

《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有一句话:我们不去寻找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的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他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他们最富有启发性。---这大概就是解码的要法了。

操练——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能够调用的知识有多少?)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 )。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够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

认知学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了,记忆提取的操作其实起到了“记忆修改器”的作用,一个曾经被调用过的知识,和未曾调用过的知识相比,在今后可能被再次调用。

把知识当作一项技能来操联练。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学了九年的心理学,拿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到头来发现不懂心理学了!这是怎样一种荒诞和幻灭啊!

这里作者提出了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论:

写作式操练

一个方法是找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略高的写作同伴们,另一个方法就是把经典当作老师。

游戏式操练

像《大航海时代》这样的游戏,可以让我们在游戏的世界里斩获丰富的地理和文化知识;《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推出的现金流游戏(Cash Flow)据说可以有效提升玩家的理财能力。

设计式操练

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解决方案,来解决特定的问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甚至长期和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团队展开合作,NASA方面认为,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使一些学生最终成为“下一代机器人研发工作组中的一员”。

融合——分离的知识难以解决现实的问题

我们正统的教育思维并没有对知识的融合足够的重视。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成小的东西,再把那个小的东西进行细分,这种分解性思维的致命弱点,就是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的潜在关都被完全忽视了。

作者引用《论对话》书中的观点来表达这种思维模式的缺陷:

人们在思考时总是以解刨的方式来分析事物,把事物分解为多个部分。但在现实中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出于方便剖析的原因,我们会分离出其中一部分。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看,有迁移,印证,互补三类。

迁移

书中列举了生物化学家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 B. Brodie)博士发明了可以判断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甲基橙测定技术的例子,将染料知识与药理学领域的迁移。

印证

书中列举了彭加勒的一次数学发现之旅和台湾戏剧大师赖声川创作《如梦之梦》找到自己灵感的经历。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得出,来自数学和戏剧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印证式的融合,使我们找到了也许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交替运用意识和潜意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互补

指的是对同一议题,可以找到完全不同的视角进行论述,把他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列举了克雷厄姆和村上隆在他们各自的《黑客与画家》、《艺术创业论》对“为什么创业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这一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

学会有意识的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潜在的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发现。

作者最后总结说,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记忆知识的关联。这个观点,我认为和笑来老师所说的学习能力的第三个阶段——“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是一个道理。

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

我以前经常对自己说: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我们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大部分的时间,并没有真正的努力,我们真正努力的只是很少的时候。但读过这本书后,我对努力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应该用精进才更加能准确的表述“真正的努力”。也许把上面这句话换成这样会更加的有力量:

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