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无上大涅磐偈探玄
【原典】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在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序言】
此《无上大涅槃偈》乃是《坛经》包含《大般涅槃经》之证明也。今天我们用六祖慧能大师原偈语第一句话:“ 无上大涅槃 ”,当作本偈之题目,正是恰如其分的一种尊重。
一、佛陀涅槃
我们伟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娑罗双树间结束了应身说法的全部历程,取般涅槃。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陀证果成佛后,弘法四十余年。公元前486年,佛陀已经80岁高龄。此时的佛教已为南亚的多数人所接受。人们笃信佛陀,奉之为人间至尊;此时随佛出家人的数量已经很多。
佛陀知道,该度化的众生,已经度化,没有度化而有因缘的众生,也种下了在未来度化的种子。佛陀便决定示现涅槃了。佛陀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请阿难尊者在两棵树即娑罗双树之间系好绳床。佛陀的头朝北,面朝西,右侧卧于绳床上;佛陀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身上,两足并拢。于是,释迦牟尼佛陀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进入“涅槃”。
佛陀入灭后,弟子依照其遗嘱将其遗体火化。佛陀的遗体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之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以及四颗牙齿,一节中指的指骨。另外,更有八万四千颗的佛陀真身舍利子,也就是“灵骨”。据史料记载,佛陀所烧出的舍利子有一石六斗之多,纯属不可思议。佛陀的舍利子被信徒们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争相供奉。
二、涅槃缘由
缘由之一:应化身,是有生有灭的表演不能省略,以适应人类的生死轮回,是佛陀顺应世情的一种慈悲示现。用生命的实相加以最后说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缘由之二:大悲无尽恩,是佛十恩之一。佛陀为了正法传承延续于末法时期更多一些时间,而减寿二十年,即把寿命献给了末法时期的法身慧命,这种恩情,是有情众生顶礼膜拜,恭敬信仰,皈依随学的真心连接。佛心众生心是一心。故知,无上大涅槃正是依靠无上大悲心才能做到的。
缘由之三:为教化调伏无量众生出生死海,故示现涅槃。佛陀涅槃,以《大般涅槃经》为教材,形成的涅槃学及其修炼法门,在大中华禅文化系统里,曾经流布盛行于一时。这是生命最高的禅门公案,是佛陀交给有情众生的关于躺下的智慧。
缘由之四:借助涅槃相,学习非生非灭的生命超越的大解脱智慧。给予法身和报身境界的启迪。从而令众生也能契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和有生无灭的报身。从而不再苦苦执着眼下这一期报命的来去。
缘由之五:以此涅槃寂静印心,令禅行者梦醒当下,觉悟本性真如理体,开慧成禅师。
三、涅槃经义
所谓生死,及其忧悲苦恼,莫不是无明和贪欲造作的行迹,即是起心动念造成的颠倒心灵影像。佛陀通过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悟道而知一切人事物本性的空寂,这种寂灭为乐,正是不生不灭的涅槃之体。涅槃之体,就是宇宙人生大道的本体。无相心解脱,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等等,都是路上,最后的亲证无上大涅槃,就是智慧解脱。那是寂静之相和寂静之体的合一不二境界。涅槃寂静为证果,是所有佛教宗派修炼万法归一的至极之处,终极目标。
四、六祖涅槃
六祖慧能大师真身,名传天下。公元713年8月初三,于故乡新州的国恩寺圆寂。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得传衣钵,得传法弟子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之多,莫知其数。被尊称为“大鉴禅师。” 其真身供奉在广东南华寺,近一千三百年了,肉身不腐,是生命修炼圆满人生的一个证明,是无上大涅槃的榜样。师与老子和孔子,一并被尊为东方三圣,获得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五、涅槃禅义
心通则法通。大乘涅槃学问至高无上,包括般若中观的涅槃学,也包括唯识宗涅槃学。学佛者的理想就是证悟涅槃妙果。在大乘顿悟祖师禅层面来说,菩萨道行愿六度万行使命禅,正是要:因大悲心而不住涅槃,因大智而不入生死。这种积极奋斗即禅的证境,绝不是世俗人理解的死亡和消极。无上大涅槃正是不忘初心,使命必达的菩萨伟大献身精神。这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才实现的圆满人生最好境界。不度一切苦厄,就不是无上大涅槃。行愿本身,在菩萨乘都是三轮体空,心不留念,行不留痕。故谓无上大涅槃。
六、本偈缘起
当年僧人志道,向六祖慧能大师请教《涅槃经》问题,主要是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句不明白。于是师给予其详细的讲解,破除了其以凡夫生死执着误解佛经的错谬,最后有说了这一首空前绝后的偈语,即《无上大涅槃偈》。这首偈语,属于公案偈,也是传法偈,因为此偈,僧人志道当时就悟明了心性。
【正文】
第一讲:圆明涅槃
【原偈】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引自《坛经》
【探玄】
一、无上大涅槃
1、无上
如何当生成就自己,活出如来佛命?那就是早些进入角色,开启人生之旅《西游记》后半程的取经程序。本偈名为《真假动静偈》,就是取经路上的一集,是真假美猴王这样关键一关。怎么能够打个满分呢?好的,今日有缘,特别奉献一场盛宴,给你一个“探玄”的机会,令你提壶灌顶,当下承担如来家业,成为斗战胜佛的化身。
武则天写的《开经偈》第一句话说:“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个就是无上大涅槃的另一种解读,殊途同归,都是心性的清净圆明自在用。但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佛家还专门讲出了七种无上,不能不知晓。这是说如来有七种无上功德成就之体相: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
其中的住无上,是说的住于大寂灭定,那就与大般涅槃相一致了。这样对号入座也是圆满。但是还有更圆满的,就是七个无上功德成就,都是无上大涅槃,不一不异,妙哉真妙哉,都是佛心之义,佛性之旨。如此进入不可思议解脱道,才是真实不虚,觉慧盈满。
2、大
每个有情众生,甚至一切事物,内在本具的心性法界,都一样体、相、用至大无比;进一步说,那即是:无上大,无边大,无等大,无碍大,无极大,无相大,无我大,无法大,无诤大,无物大……
“大而无内”之大,“小而无外”之小,此大小不对立,都是一个无上大的展开,是其体能的两个不可思议作用而已。本偈由六祖慧能大师开示出如来佛命果证境界,都是圣智慧光无极限内宇宙的圆通无法,圆融无碍,圆满无瑕。合起来说到究竟处,就是无上大涅槃了。我们以自心无上大涅槃状态来活,才是如来佛命本色当行出演,如是不虚度光阴,常乐我净,无上清凉,何乐而不为呢 !
3、涅槃
涅槃寂静是生命体心性法门洞开自见真如法报化三身,回归于清净圆明自在用之家的无上大圆满。甚至也是超越圆满的圆满,才是不可说转不可说的身心洒脱自在无受用常寂光法界圆明觉了殊胜利益之大果报。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都是无上大涅槃状态。性起繁兴,卷收自如,都是无上大涅槃状态的无限风光之无极展现。
涅槃,大灭度之义;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乃三德之秘密理藏,在诸佛为不增,在众生为不减,具有如下八种法味,即:(一)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在,故称常住。(二)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三)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四)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灭,故称不死。(五)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诸障皆净,故称清净。(六)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七)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八)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
4、无上大涅槃
无上清凉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一真法界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究竟圆满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自性清净圆明体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中观不二正见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第一义谛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一心三藏与无上大涅槃,是二词同理,两法一义。
无上大涅槃就是心性全体,也是生命的全部密码之总结。每个有情众生,都活在自己法身慧命的归宿里,从来没有出去过,从来没有生死和来去。
无上大涅槃,才是真正识心达本之安全,无上大安全;安乐,无上大安乐;安详,无上大安详;安稳,无上大安稳;安康,无上大安康;安静,无上大安静,等等……
二、圆明常寂照
1、圆明
圆明觉了大圆满之圆明。圆通之前是这个圆明。顺序是:圆明心性,圆通诸法,圆融诸行,圆满一切。这是圆明以后的进境。
那么,圆明之前是什么?告诉你吧,圆明之前,要先圆解,圆解之前是圆照,圆照之前是圆信。次第是: 圆信,圆照,圆解,圆明,圆通,圆融,圆满。把这一切通通整合起来,就是圆寂。这个圆寂,就是涅槃。涅槃寂静之伟大功德,就是无上大涅槃,五个字全包括了。无上大涅槃,就是宇宙人生大道总能量的一大宝袋,总集成,就是一乘圆教如来禅。故知,无上大涅槃,乃就是无上大成就,更是如来佛命之殊胜本色!
2、常
常乐我净之常,是法身佛之德。此常之殊胜,不碍于常,亦不碍于无常。是常无常的一种认可并超越。这不是凡夫之人在常与无常之间,计较不已,徒增烦恼。这个常已经具足无上大涅槃之功,故于己是一切圆满矣!
现实生活中,要以无常心来应对一切虚伪的假象,因为没有不变化的事物。生老病死一切无常故。在小乘根本教里,四念住教学课程内涵之一就是“观心无常。”这就是说明,一切事物之无常,始作俑者,还是这颗心。“世人欲了知,十方三世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觉林菩萨的偈语。这个真理,永恒不变,正是所谓:“ 常” 啊!可见,常,无常,平等一如,没有两个,原本是一件事。有诗为证:
一个常字连本体,
不说不议亦清明。随人懂得或非懂,真理由心义永恒。
3、寂
寂寂断见闻,本体之寂。常寂光净土,法身佛最高之境也。圆证涅槃者,即成就妙觉佛,回归一真法界总体矣!
寂,真谛之谓也。
寂灭为乐者,度尽众生无所度也。
寂静安乐,开悟生命果报圆满之享受也。
4、照
圆明常寂照之照,那是法身功德,不起心动念也能利益报身和应化身,及利益无量众生。这个照,不是修行位菩萨道修炼的观照法门。这个照,是无上大涅槃本具的德能,超越人类思维,不是心动才照,而是无始劫以来,一直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寂照者,体用双张,寂为体,照为用。即体即用,全体大用。
寂用湛然。真如之理体,离有为之诸相,故云寂也。能生世出世间无量善法,故云用也。
言体相用者,寂为体,圆为相,照为用也。
寂,为真理之寂静。照,乃是真智之光,故谓照也。
寂灭为乐之本体,常住不灭,故云湛然也。
导人以寂,乃是禅行者不忘初心,苦干实干,弘法利生目的之所在矣!
常有后来学道者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今可答之曰:“人生目的无二,归于常寂光净土,即是矣!” 继续追问:“ 抵达常寂光净土,是怎么样活呢?” 今可以答之曰:“ 该吃该睡该干活,一切不用变,所作所为无不具足无上大涅槃之常寂光净土之乐矣!”朋友,请您记住:一切佛法都是心性全体大用,常寂光净土全部包藏在心中,如来藏里一切具足,那就是一真法界,您永永远远离不开的无上大涅槃之幸幸福福哦!
此寂照之功德,寂,是功;照,是德。寂,为无功之功。照,为用,无用之用。故知,寂照乃即无功用行是也。无上大涅槃圣智境界,果真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玄妙至极矣!
尽在不言中,涅槃无上明。
心光照法界,大善寂然行……
第二讲:真妄涅槃
【原偈】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探玄】
一、凡愚谓之死
无上大涅槃之乐,是真,是常,是一实相印。凡夫之人愚痴生死之苦,是假法,是无常,是一道考题,一答完题,就没了。关键是,心性未能明悟之前,很多人被深深陷入在生死无常的淤泥里,抽不出身了。
无量众生在无上大涅槃之乐大襁褓的安养中受苦受难,故知众生业报不可思议。其实,就是离开心性,往外追逐名闻利养,导致了迷失本性之祸发生。由于宇宙人生真理是心想事成,凡夫之人,起心动念之生死间折腾,当然就在生死频道上死去活来,白白吃苦无尽了。凡夫之人愚痴执念生死,其实已经诽谤正法了,无上大涅槃通通都是正法,谁起心动念谁就外道了,严重就是邪魔了。
二、外道执为断
凡夫是一般的心意识迷惘状态,而外道之人,则意识形态之心更加严重,已经建立邪知邪见,且已经很顽固不化了。凡夫在无上大涅槃之乐中执着生死,而生死不已。外道之人,这是生起了断灭见,认为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啦,把涅槃当作断灭法,不知无上大涅槃才是永恒的安宁寂静之乐。外道不是凡夫之无明所缚,简直就是黑暗的守护魔了。这种断灭见,会拔无因果,故要堕落下三途,特别会因为造恶无极限,而直接活在地狱道的心态版本上,苦难无穷劫啊!
三、诸求二乘人
无上大涅槃是原生态,永远在,与有情众生身心灵同一体,故不需求取。二乘人,是指声闻缘觉解脱禅的禅行者及其证悟涅槃的圣者。这个版本的心智模式是一切皆空,把涅槃寂静当成究竟圆满了,不知道在罗汉道之上还有菩萨道和如来乘两个无上大涅槃之乐的根本圣智境界。
这句偈语,主要是说明,声闻缘觉解脱禅的圣解脱道,虽然入道了,了生脱死了,不再于六道轮回里受苦了,跳出来了,但是,这个涅槃是小教根本乘版本的一个境界。还有菩萨道修炼任务,需要起动大乘智能系统功能。那就是要发菩提心,才能转小向大,回到无上大涅槃之乐的究竟圆满频道上来,成佛作祖,才是究竟。
二乘圣人们,只是完成了“自觉”。而三乘圣人即菩萨道禅行者,是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者,那就是进入了自觉觉他的殊胜频道了。到达成佛境界,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
四、目以为无作
二乘圣人进入解脱道之后,就会停在涅槃寂静上,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不再有什么作为了。他们以为直接无作无为,就是究竟了。其实还没有圆满。想提升也不难,那就是要观照世间疾苦,生起大悲心,然后发菩提心,立大愿,行大行,救苦救难,才能导归无上大涅槃之乐的成佛彼岸,那才是圆满人生总目标。
五、尽属情所计
这句偈语是一个判断并归类,就是格物致知的格物,以上凡夫愚痴生死,外道断灭见,和二乘圣人无作为,等等,都属于一种有情众生的执着。虽然是遍计所执性还均在掌控心意识,但是,又各有侧重,凡夫之人是常见,认假为真,认为一切都是常有。外道之人断灭见,是认有为无。二乘偏空,认为小涅槃寂静已经具足了,得少为足。抓住偏空之法不放手。这其实是无上大涅槃的门口,还不是整个法界无上清凉的证得。修学大乘顿悟祖师禅,心量不能太小啊!悲心愿力都要具足才成。
六、六十二见本
《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及《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说︰过去五蕴各有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成二十句。现在五蕴各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句,成二十句。未来五蕴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为六十句。另加神与身一、神与身异等断、常二句,总成六十二见。
这是对禅行者色受想行识五蕴执着于都有个“我”在里面的一种胡思乱想的归类总结。真理是说 “ 五蕴非我 ” “ 四大本空 ”。六十二见却是认为有“ 我 ”在里面起根本作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在的状态。这六十二见像一张网,控制着心性的自由,不得解放。
六十二见本之本:因为这些知见很顽固,刚强难化,故说之偏执,错执,邪执的根本。
七、妄立虚假名
禅教雄风是,一切法不立,一切法不破。即无法不破,无法不立。随破随立,随见随扫。即用即空,不留痕迹。
虚假人生,不确定的红尘,幻化的世间,妙有的法界,对着这些境界,没有真知卓见,都会认妄为真,认假为实。故修炼身心者,要先有出离心才行。被虚假名相所蒙骗,是自欺欺人被人欺的恶性循环。这一步修出来之后,才有资格最后修到体证:“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原不着,即是如来真实性。”(《永嘉证道歌》)的境界。故,禅行者参悟禅道,就要当下远离:言辞相,音声相,心缘相。不被名词法相等等所缚、所欺,才能见证真理和大道。达摩大师来东土大唐,就是为了寻找一位不被欺蒙的人。
八、何为真实义
何为真实义?涅槃果不虚。
超脱思议外,一切现成之……
禅宗心法修炼,需要文字禅,公案禅,话头禅,默照禅,等等善巧方便之开悟法门。“ 何为真实义?”正好是一句话头。禅行者认真参一参吧,究竟“何为真实义? ”
从本偈顺序来说,这句偈语,是对上一句偈语的归结。即“尽属情所记,六十二见本”,都是虚妄不实的胡思乱想,没有真实之义。其实,按照龙树菩萨《中论》的大智慧来说,尽管破尽一切心意识上的知见,剩下的就是真实义。真实义就是一实相印,就是无上大涅槃。于此光明心和清净心不相应的,就是虚妄不实的。就是知见立知为无明之本。人生活着就是知见,加上什么想法,都是一种累赘,都是一种庸俗和污染。烦恼浊,来自想蕴不干净。
真实义:是不可思议,是不可言说,是不可称量。原本一切正常,一切现成,都是圆明本体。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等名相,都是指向的这个真实义,真实印。真实义,就是心义。真实印,就是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就是三法印,一实三印,不一不异。
当下,你读到此处,认为有个真实义,这个想法就是往外追逐的,就背离真实义了。但是,真实义真可以背离吗?当然不能背离,你怎么流浪生死真实义都跟随你,始终在一起。内在具足真实义,心中无上大涅槃之乐,还在。这就是真实义……
九、惟有过量人
所谓“过量”,就是对一切现量、比量版本的超越。其实就已经是证量具足的开悟者了。这个量就是量周沙界。过量就没过量,就是心包太虚。
过量就是不要量,不外求量,超过了外向型的攀缘心。
过量,就是超过了一切有量,那就是超过了一切有限啊,就是无限极了。过量就是过了一切极限,突破了所有条件的预设屏障。
过量人,超凡脱俗,契入真谛之谓也。
执着,都是有量,不是过量和超量。能超量能过量 就是恰到好处,,不超不过。
过量人就是不多不少中道不二实相印大智慧信仰当下承当。超过证量更加过量,那就是大成就人。无修无证才是超过三世诸佛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过量人,就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过量人,就是:“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过量人,就是明心见性,成佛作祖,当下师禅诞生。
十、通达无取舍
通达,就是通达于证量了。证道于无上大涅槃,就是一真法界,无量无不量。
有取舍就是有量。无取舍,就是无量。过量就是无量无不量。故知,无量最亲切,过量很伟大,无量无不量就是万法平等。
超越取舍,就契入了舍命全交使命禅境界了。
无取舍,自然就不会忘记初心,自然就会永不退转,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直至成佛。
凡夫之人,修布施也是为了得,心不干净,不是清净布施。凡夫之人也明白有舍才有得,但是总不会满意,因为欲壑难填。大家想一想,欲壑难填,碰上了求不得苦,那是一道什么菜?会好吃吗?不噎死才怪呢!
通达无取舍,才是超凡尘。
还想舍中取,折腾遭罪人。
第三讲:正见涅槃
【原偈】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探玄】
一、以知五蕴法
这一句偈语,就是让我们学习“大乘五蕴论”的智慧。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色,色法-,指物质。受,即感受。想,指思想,亦即心所法。行,是指精神的活动。识,就是心王。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二、及以蕴中我
这一句偈语,就是让我们学习“五蕴非我”的小教根本乘智慧,及进一步了解如来藏中我。五蕴的本质,是迁流变化、虚幻不实、非真的。这种无常就是无我。因为无我故无常,亦因为无常故无我。蕴中我,故知是假我,不存在之我。乃至于什么大我,神我,超我等等,都是不存在于五蕴里的。
蕴,是能召集的意思,是一种能不能的能,不是本体,是本体向外作用的能力。谁说能力就是我,那就是有点傻了。《西游记》里最后二师兄,名字叫作悟能,就是表的这个法,即其之所以未成佛,就是出岔子在这个地方。
很多人明心见性完不成,就是卡机在五蕴非我这个问题上,不能如实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回到本心,始终在能上转悠,就要继续禅修。《金刚经》降伏其心,《道德经》自胜者强,等等,各宗各派,修行关卡,都是先破我执而已。
三、外现众色像
心外相之众色像,都是还在心内,根本无外相纷扰,就是内心不乱,故知那是有定。外不着众色像,不去外求,不去跟着各种相和各种境界放纵心神瞎跑,就是禅。
外相纷纭,不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尘,对应六根起作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六尘,然后产生十二处,再生出六识,合起来就是十八界。
四、一一音声相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引自《金刚经》
佛的大智慧里有一个 “ 一切诸佛音声智。” 一一音声相,就是一一音声心。为什么这么说?答曰:因为万法从心所现,故性相不二,心声一如。在言语音声体上,还是无上大涅槃之乐,不动不摇。故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音,清畅哀亮,慈悲和雅,能够彻底调柔一切众生习气秉性。
但是,凡夫之人一旦迷恋上音声相,就会失去无上大涅槃的寂静安乐。
音声相是为心服务,心为主,音声相为客。不须往外追逐,智者自己发声发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
五、平等如梦幻
平等光明云,破除我执临。
无非皆梦幻,离幻即心真……
所有的梦境,都是虚幻泡影,都是平等无别的心境,不是实有法。
“ 知幻即离,不作次第;离幻即觉,不假方便。”(《圆觉经》)
《金刚经》教导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平气和是君子,靠柔软心可以修出厚德。普贤王菩萨带领我修炼是多个方面的平等,主要有所修平等,所求平等,所度平等,所证平等,所行平等,圆融平等,一切处平等,一切三昧平等,一切时平等,等等。
平等心在修行和奋斗即禅中都很重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以便自己可以做到视一切众生如赤子,自然便可以获得内破悭吝之心,而外行利益之事,使自己福慧双修,勇猛精进。
首先是厌离观,以般若智慧返观生死业趣,内照诸苦无常来逼迫身心,谛观思维,知五蕴皆空,色身非久,对身外财物不此贪著之心,不生占有之心而行大施,大施者,内财、外财皆可施也。
其次,菩提观,谛观佛果殊胜庄严,法性本具净戒,了知心佛一体,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菩提本性平等,无有高下,由此而从内心生起恭敬之心,尊重一切众生而行六度妙行法门。
再次,慈悲观,以佛祖菩萨之大慈大悲之心,悯众生难遇佛值世,不明法时,不敬僧宝,三宝难遇而不信因果,由此而做出种种恶行,造种种恶业,大乘修行者以悲悯之心,哀悯众生之苦如己之苦,而发起慈悲之心誓愿救度一切之有情众生,如此无有分别之慈悲,方是真正平等心之圆满。
六、不起凡圣见。
《华严经》说:“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如来佛命,就是建立在平等心对待一切基础之上的。如来佛命就是无上大涅槃。如来与涅槃是一回事。而大乘顿悟祖师禅讲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知,不仅仅如来与涅槃平等一如,加上众生也是一样平等一如。即可谓:“ 如来众生悉皆无上大涅槃。” 亦可谓:“ 心佛众生涅槃四无差别。”
凡圣等一平等无差别,就是一真法界实相般若,般若实相。凡圣不等一,怎么能普同恭敬一切有情众生?凡圣不等一,怎么能普同供养赞叹一切眼前人事物?一切诸佛,其内涵自然包含一切众生,有情无情悉皆在内。故菩萨修供养,宿植德本,不舍众生,佛性遍在,即涅槃寂静之中,具足凡圣一切功德成就。
真实明了一切皆如。凡圣等一实相印即深深刻录在心性中矣!
慈悲喜舍,皆悉平等,才是庄严佛土;否则,心就能不平,气就不能顺,佛土就庄严不完整。
七、不作涅槃解
涅槃无解。怎么说都不是。无上大涅槃之乐,也非身心灵觉受之益。涅槃寂静,充满一切世界。明白在心,心性即涅槃寂静,所现之相,亦涅槃寂静。超越人类理解不理解,懂不懂,明白不明白,这些胡思乱想,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六道里外,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所有的苦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正行邪行,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平等,清净,涅槃,圆明,都是一种涵盖乾坤的实相,不可思议。
不作涅槃解,恰能解涅槃。
可观心寂静,明了即承担……
八、二边三际断
二边者,空与有也。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断:六祖有:“寂寂断见闻”之善付嘱传世。在断掉凡圣不一的差别之见后,接着还要去除空有二边的法执,也要断除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执着。能离一切相,即名如来。能着一切相,即名众生。
禅宗讲究截断众流,就是截断二边三际的意识流,停住,立地成佛。
二边空有断,中道解脱禅。
三际无心得,永恒自在玄……
九、常应诸根用
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从识,返回来,到尘,就是客观规律遵守好了。从尘,返回来,到根,就是自己善待自己了。从根,返回来,到性,就是得道成佛了。
这些用法,是后来学道者的修行功夫次第。内有无上大涅槃,才有资格诸根用,但用,多用,别用,共用,私用,公用,反用,正用,互用,妙用等等,常应根用法法不尽,都在无上大涅槃之乐总平台上。
有心动即有根用。虽有根用,根不知在用。故知,用亦涅槃寂静。不用,亦涅槃寂静。用不用,平等一如。常非常,平等一如。
十、而不起用想
但用莫须想,想则无义烦。
无为清净法,有作皆涅槃
上面一句跟这一句,都是无上大涅槃的用法。虽讲的是用,救度的是心。教会心别胡思乱想,但是又通过了思维修,妙解涅槃,涅槃遍在一切法中。把这一点想透了,故不须再想了。再想,都是胡思乱想。
诸根之用,无量作为,都是无为,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寂静之乐矣!
什么叫作常应?常,就是一直准备好,等待召唤。就像少先队员举手过头打队礼,说那句话:“时刻准备着!”准备干什么呢?准备奉献人生使命禅中去舍命全交,圆满人生。就要作寺院钟楼里的大钟,鼓楼里的大鼓,没有人敲就沉默,无上大涅槃。有人敲击,就发声,就震动响应。众生有求,菩萨有应,感应道交,灵感神通威震三千大千世界。
心性为本,根,尘,识,重重呼应,重重相应,重重常应。本能反应,不假思索。一想,一动念,就慢半拍了。大家在生活实践中自己总结一下,便知端的。
十一、分别一切法
一切平等,万法皆空,那么,心性还到底分别不分别了?
分别是大圆镜智,了了分明。心上清楚,分得清就是文明。分不清才是黑暗,蒙昧。分不清是无明。
分别即分别,非分别心知。
平等成分别,不平等即痴。
《金刚经》言:“ 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在应用诸根上说话。用识,就是心被根尘所转了。用心,就能 “ 以心转境,则同如来 ” 了。
十二、不起分别想
禅行者禅修成败的关键,就在自己这个想法和念头的控制上。于此当下一心上用功,管控好第一念,最关键。第二念,以及以后生起的第三念,第四念,等等的念,都是意识流了,更加不靠谱,更加虚伪不实,更加是反动力量了。很多人事物境界,都是按照第一念呈现了出来。只是人们自己的怀疑和自私(贪),遮蔽了第一念,所以,就这样,颠倒梦想,过上了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一辈子又一辈子,辈辈受苦,辈辈后悔。
第一念,没有判断,很清净。或者说,第一念就是判断,那是最正确的判断,只是稍不留神,人们就按照第二三念,乃至第四念,流浪生死去了。第一念才是永恒。
不起分别想,就是第一念。第一念就是不起分别想。人,为什么想,因为没有自信。没有主见,所以越想越颠倒,越颠倒梦想,越需要反复分别,反复去想,苦不堪言,都是心想所生,于是,就成为被救对象了。
第一念:根本念。道用为主。
第二念:生死念。心用为主。
第三念:无常念。意用为主。
第四念:变异念。识用为主。
回到根本念:是圣人。不用修行,不用证悟。自性清净圆明体即法身报身化身悉皆承当者是也。
安在生死念:是修行人,学道者,参禅者。正在了生脱死的道路上跋涉。
顺应无常念:是凡夫之人。正在人间混生活呢。
造作变异念:外道邪魔矣。六道轮回,多往下三途导航自己呢!
回来吧!归来吧!
原来退步是向前!
第四讲:真常涅槃
【原偈】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 【探玄】
一、劫火烧海底
劫火烧海底,那还有世间?
真常寂灭乐,无上大涅槃。
1、劫
一个小劫时间为1680万年。小劫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大体上是从84000岁向下减,每隔100年减1岁,一直减到10岁,这样历时为840万年,然后再向上增,每隔100年增1岁,一直增到84000岁,这样历时也为840万年,合起来就是1680万年,为一小劫时间。
一个中劫由20个小劫组成,这样一个中劫时间就是20*1680万年,约为3.36亿年。
一个大劫由四个中劫组成,代表成、住、坏、空四个阶段,这样一个大劫时间为4*3.36亿年,约为13.44亿年。
一个大劫代表娑婆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中劫代表一个大劫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目前我们娑婆世界所处的时间为:贤劫的住劫阶段第九个小劫减劫时期100岁。
大劫、中劫与小劫可以描述我们所处世界的具体时间位。所谓贤劫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大劫的名称,下一个大劫名称叫“星宿劫”,前一个大劫名称叫“庄严劫”。
2、火烧
清 龚自珍《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宇宙也是人生一般,有它自己的生理反应。劫火烧起来,也是暴脾气,不烧干净不算完。这样,成,住,坏,空,都表演了,空中再生妙有,妙有再回真空。说这个很多人亦是一知半解。真相是,万事万物都在这样成住坏空过程中来来去去。每一粒微尘,就是一个世界,就在这样变化不停,都是劫火烧炼状态。真义是无所不包,没有二的,一切皆如,就是一切皆如此,一切皆如是。
3、海底
一般人类认为海水浩瀚光大甚深,不容易被烧干净,但是劫火能把大海烧到见底,一滴水不剩。这是一种不留余地的意思。
禅宗心法,开悟境界,就如同劫火烧海底,透顶不说,单说透底,故,叫作“彻悟”,也叫作“大彻大悟”。
二、风鼓山相击
1、风鼓
风幡鼓动,宇宙人生大道饱满状态就印心为证,明心见性,当下立成。
开悟方法,当下成就,疾风劲草,力道无穷,不留情面,杀伐殆尽,一切负能量重装系统成就正能量,反转人生,翻身得解放,管到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统共清净如一。借助风鼓之势力,向内存中激活,令其心灵爆发智慧光明,觉性宛然,成佛有余。
风鼓是生命内在动力在外向方面的呈现。是圣人外王之相貌堂堂,威势赫赫。菩萨救火,风驰电掣,救苦救难,散布清凉。佛菩萨能够应声即令苦者离苦,难者离难。比如,有情众生遇到地水火风之灾,刀兵难,罗刹鬼难,等等灾难,马上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马上就能灭诸灾难,转危为安。这一切表演,本质绝对是无上大涅槃,真常寂灭乐。
2、山相击
山,本身代表不动相。如今能够相互撞击,那就是山山岭岭都被风吹动、鼓动、掀动起来了。这样的大动荡状态如何?还是涅槃寂静的。这就是实相般若,般若实相。被风鼓之山也是空性的,能鼓动之风,也是空性的。都是无上大涅槃之乐矣!相击如此,如同未曾相击,没有了知,也无思议在其中,故是如如不动行!行无行,动无动,皆非二,都是一如。清净圆明自在用,没有心可知晓,《坛经》三无: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山通三,山相击,即三相击,“ 三无 ” 之体相用,相击为乐矣!
三、真常寂灭乐
真常寂灭乐,无我只唯心。
不是有无有,空明觉了门。
寂寂之体,以真常应物为乐。生命的意义,从此被发现。人类不思考,反而就在这个真常寂灭乐状态中。想出来,求取来,攀缘来的,任何东西,都不在真常之道的外面。故要牢牢记住: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正如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所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他还说到:“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怎么样?寂灭为乐,也是现成的,同意就行,认命有命。你就是如来佛命,不认也是。所以,大家都要:劝进行者,活出佛命,涅槃寂静,即是本性。
四、涅槃相如是
涅槃相如是,法法自庄严。
草木丛林笑,华光天地圆。
无上大涅槃是果,此果原来就已经成就完毕了,不用求,不须修。
俗话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畏惧什么来什么。众生担忧什么就发生什么。一种幻想笼罩头上,以为会搞个什么果出来,结果来了果又都是事与愿违,不想要,还得合掌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让菩萨给收走。众生是无量劫以来瞎忙乎,都毫无结果,修出灾难又不要,专干后悔的事。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无上大涅槃之乐,一切现成,果是先天果,先天具足,先天清净,先天圆明,先天解脱,先天安乐。菩萨道禅行者,明白了一切果,心中都有,不会失去,不会减少,不会毁坏,不用修它,不用找它,只管用它,发光发热,发声发音,发愿发力,就是不忘初心使命禅,就是舍命全交无功用行,就是无上大涅槃,真常寂灭乐。
今日有缘,特别说明涅槃相十种如是:一者,礼敬诸佛是涅槃相如是。二者,赞叹如来是涅槃相如是。三者,广修供养是涅槃相如是。四者,忏悔业障是涅槃相如是。五者,随息功德是涅槃相如是。六者,请转法/轮是涅槃相如是。七者,请佛住世是涅槃相如是。八者,常随佛学是涅槃相如是。九者,恒顺众生是涅槃相如是。十者,普皆回向是涅槃相如是。
万事万物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万境万缘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万念万法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
生老病死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苦集灭道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四摄摄生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六度万行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三谛圆融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一心三藏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一念三千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一心三观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一行三昧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一体三身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一实三印,三印一实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千经万论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五海十智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如来十力,四无畏,六通,八解脱,十八不共法,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
你打坐读经问禅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你正行邪行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如来真实义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众生虚假义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平等不平等都是无上大涅槃,涅槃相如是。
佛性如斯,是为心本。想通想不通,都要读《大般涅槃经》三遍,其义自见。或者每天读几遍《无上大涅槃偈》,也是真常寂灭乐矣!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福慧双修,寂乐极乐,当下现前……
第五讲:传承涅槃
【原偈】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探玄】
一、吾今强言说
吾今强言说,幸有不竭舌。
贯耳根圆透,翻身即大活……
1、吾
古人道心殊胜,故用 “ 吾 ”,后来人道心转弱,改用 “ 我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首先,因为二字发音各异,故对说话者心性的影响便不一样。“ 吾 ” 者,发音通 “ 无 ”,音质轻柔一些,故在理暗示性上,导致 “ 我执 ” 性的不太明显,很少固执性的潜在影响,能冥冥之中降低人的刚愎自用和贡高我慢。特别是,吾与无,产生联想,就是“ 无我 ”之义 暗合妙道,因为佛法就是要破除我执,突破逆諍法门对心性的束缚。
《坛经》里,六祖慧能大师用“吾”,虽然说是时代特点所致,但在今天学道者看来,确实妙义非凡,更加契入众生根机,有着开明智慧的大义大用。
两个字本身含义又不相同。“吾”,是五和口合成的,五在上,口在下,正念是“五口”。由于这个“吾”天下人平等通用,故根据大中华禅文化核心价值观来考量,那么,五口之密义,在于指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大智慧信仰 就是五个方面,一家五口,缺一不可。哪五口?即 “ 天地君亲师 ” 是也。人间华严圣境,这五口全部包涵净尽,是超越玄学又不背离玄学,佛法世间法都融合在内了。
中国人,上口,张口都是这个信仰在说话,这个信仰起心动念,这就是一种文明的极致妙用,不思而禅,不思而道,不思而成。仿佛天然的程序安装,与佛陀涅槃寂静本质一如,就在凡人看不出当中,沉默是金当下,已经一切智慧慈悲具足了。
难能吾与无,妙有契空明。
心里无固执,外王境界平……
2、今
今者,禅机当前也。介尔一念,当下一心。今,即当下心念。今即今心,今即今念,今即今思,今即今想,今即今相,今即今物,今即今境,今即今缘,今即今法,今即当下事,当下情,当下承担如来家业,当下认可一切美好。
离今无别时,修炼现当机。
觉悟凭此刻,明心刹那奇……
3、强言说
禅宗心法不立文字,故强言说,亦不离文字耳。
强,勉强。为了传承心灯,不辞勉强之难,又具谦虚之德,更符合文明禅理,再加上老婆心切,循循善诱,尊尊教诲,实乃以指指月,广度后来学道之人,功德无量,真实成就,信矣!
强,强势。为了传承禅宗正法,不用拐弯抹角,直心是道场,六祖慧能大师亲自做示范,敢说直说加强说,必定要籍教悟宗,说得你明心见性成佛作祖,说的你心花怒放感激涕零,说的你身心洒脱无上清凉……
禅宗就是强,见性勇承当。
说无说之棒,破尽执着墙……
二、令汝舍邪见
令汝舍邪见,六祖加持深。
正智心安贴,归耕自在村……
舍邪见,就是舍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金刚经》布置的必做功课作业。我执带来一切问题,包括烦恼,痛苦不堪,怀疑,担忧,等等负能量。
无我则无悔,人生无悔便是道。无我则无抱怨,人生无怨便是德。
一切现成,得到的要珍惜,故不能不接受接纳认命;但是,一切在集散之中,在得失之间,变化不停,故要失去的就放弃。这是不执着,不固执己见,能放手,才能适应的残酷现实。
过多的在乎会将人生的乐趣减半,看淡了,一切也就释然了,不抓取轮回苦,那就上天堂了。
自我膨胀,去无尽地执着,那其实正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苦楚,计较得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太久便成了一种痛苦。
建议大家都要痛定思痛。放弃,不是放弃追求真理,而是让我们以豁达的心去面对生活,然后你会发现,生活中所遇到的,莫不是最好的安排,都是真理的代言人,代言物。
邪见一朝舍,佛心当下明。
一成一切成,不信都不行……
三、汝勿随言解
汝勿随言解,须明句外真。
涅槃寂静印,一切妙应心……
勿随言解,就是让后来学道者不要记句不记义;不要错记义,不正确记义;不要浅记,即光去记浅薄义,不记深妙义;不要反记,即记反义,而忘失正义;不要记义又不记句,学了不能表达,就能劝进行者并顺利地弘法利生。
以上是禅修学员禅修时的忌讳之要点。以上是顺便说一说。
重要在于,勿随言解,就是不能死在句下,计较话和言辞,不去悟明其包含的心性妙义。这个劝导,关键在于不着言辞相,不住心缘相,不着音声相,等等相,不要执着。不从外得,都在自心。
随言解者,心被言转,反而背离心性,不能做主人了。要以心转言,就是禅师了。
四、许汝知少分
许汝知少分,一分一切分。
掉头有航向,彼岸当下亲……
为什么你做到了勿随言解,才是知少分呢?因为,随言解和勿随言解,都是讲的一个参禅悟道的大方向问题,是帮助后来学道者确定修行导航的。整个智能系统功能,都要正确运用,才能苦海茫茫回头是岸。知少分,就是懂得回头了,找准前行的方向了,可喜可贺了,但是,还没有真正识心达本,没有真到目的地。
这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法华宗讲究的是“分证即佛”,破一分无明,证一分菩提。
尊敬的禅友:请您在即非无知,也非有知的中间,下一下功夫吧,或有禅机,当下呈现,也末可知!
获得祖师许,少分无量真。
精参尤细悟,好个本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