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主动的孩子,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2019-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唯妈养娃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作为退役摔跤手的爸爸,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于是他开始逼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开始女儿不理解,但在爸爸逼迫下,两人开始每天五点起床跑步锻炼,不能看电视也不能吃油炸辛辣食品,更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甚至为了更好练习,爸爸剪掉了她们的长发。

种种苛刻的练习,再加上全村人的嘲笑,两个女儿开始暗暗反抗,她们练习上偷懒,假装输给伙伴,甚至为了参加朋友婚礼,翘掉爸爸安排的练习。

但在婚礼上,看到传统印度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的无奈人生,她们体会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从那后,爸爸不再逼迫,她们开始自觉主动去练习。

因而,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首先要从“逼”孩子做起,但逼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盲目的强行逼迫。

而奥田健次的《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告诉父母,如何更好“逼”孩子,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奥田健次,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曾提出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日本亲子、教育热门电视栏目的常邀嘉宾,是日本炙手可热的育儿畅销书专家。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通过大量案例告诉父母,培养自觉主动型孩子,要坚持家长主导,适当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学会服从,降低育儿期望值,学会表扬孩子,孩子慢慢就会变得自觉主动。

1、 家长主导

小米4岁的女儿最近喜欢跟她讨价还价。比如让她脱衣服去洗澡,她说:“我还要玩一会。”让她洗完澡再玩,她不依不饶:“我刚开始玩,还没玩够。”小米压下火耐心地对她说:“那你玩够了,赶紧来洗澡。”她竟然说:“我不想洗澡。”

父母都很反感孩子事事对着干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总忍不住对孩子动手。

但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说:“孩子之所以会说一些闹情绪或者反驳妈妈的话,其实是孩子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增加对话次数的一种‘引人注意的招数’。”

换言之,就是孩子为了吸引注意,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因而,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和孩子讲道理,一旦父母开始讲道理,孩子就占了“主导”,在牵着父母走。

但如果父母不试图对孩子说教或指责孩子,主导权就会回到父母手里。就像小米的女儿不想去洗澡,小米不用再三催促她,只要告诉她,如果快快洗澡,晚上可以多读几本书。

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明白,听话会有好事发生,不听话就会失去优待。比如小米女儿喜欢读书,但因为洗澡耽误,小米就可以取消晚上读书。

正如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说:“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当他拖拖拉拉不肯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做的事情时,就不会有高兴的事发生,而只有当他主动完成了应该做的事,才会出现让他高兴的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主导,才是育儿成功的关键所在。

除了家长主导外,必要时刻,家长也可利用权威逼迫孩子,就像郎朗父亲,为了督促他练琴,让六七岁的郎朗每天早晨5:45起床,练1小时琴。中午回家吃饭15分钟,练琴45分钟。放学后,再练习两个小时,晚饭后,继续练两个小时。

这样高强度练习郎朗在最初肯定不情愿,但碍于父亲权威不得不坚持下去。也正是父亲的逼迫加上他的坚持,才成就了今日的“钢琴王子”。

2、 适当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来引导孩子行为,激发孩子兴趣。

比如孩子早上总赖床不起,父母不要总抱怨指责,可以试试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吸引他的注意。

了解到孩子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后,晚上睡前,父母就可以对孩子说:“明天早上如果你不赖床,放学回家可以让你多看半小时电视。”

孩子为了多看半小时电视,可能第二天就不再赖床,慢慢就会养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用孩子喜欢东西吸引孩子”也要注意方式,就像让孩子起床,如果父母在孩子赖床时,再对孩子说:“你要是乖乖起床就让你多看半小时动画片。”这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自己赖床,就可以多看半小时动画片,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最初或许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但慢慢会体会到事情本身的乐趣。

《摔跤吧,爸爸》里的吉塔虽然体会到父亲苦心开始认真练习后,但她内心深处并没真正感受到摔跤的价值和乐趣,直到父亲带她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比赛后,她才慢慢享受到了摔跤的乐趣,从而打心眼里开始认可父亲。

3、 不必事事顺从孩子,教他学会服从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说:“凡事都让孩子自己作决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在成年以前,必须要学会很多事情,比如自我克制、服从、遵守约定,等等。”

现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过于谨慎,总怕侵犯孩子自主选择权。但其实真正的尊重孩子,并不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让孩子知道,要有所克制,要学会偶尔服从。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举了个例子:妈妈带着孩子看牙医,医生检查孩子牙齿说:“这颗牙齿坏了,需要拔掉。”

妈妈竟然询问孩子:“你愿意拔掉坏牙齿吗?”怕疼的孩子自然不愿意,医生表示如果不拔掉会影响美观,但孩子坚持不拔掉,妈妈竟然听从了孩子。

妈妈这种态度其实不是尊重孩子,是迎合孩子。很多事情,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自己作决定,他们社会经验知识能力有限,即使勉强做出决定也无法承受后果。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事事都顺从孩子,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时候必须听从别人的意见。

比如父母送孩子去画画,最初孩子兴致满满,但慢慢失去了兴趣,就对父母说:“我不想去画画了,我对画画不感兴趣了。”这时候,父母就不要一味听从孩子,而是逼着孩子坚持下去。

4、 降低育儿期望值

菲菲妈妈曾分享过一件事:两岁后,菲菲妈妈开始对菲菲进行如厕训练,训练了两三个月,菲菲也没能戒掉尿不湿,还时不时尿裤子,菲菲妈妈特别着急。

她听到别人家孩子差不多一个月就戒掉了尿不湿,而菲菲三个月还没戒掉,所以每次菲菲尿湿裤子或者尿不湿满了,她就脸色阴沉,甚至会责骂菲菲。

后来菲菲妈妈尝试调整心态,不再苛求菲菲尽快戒掉尿不湿,降低对菲菲的期望,菲菲竟然慢慢学会了憋尿,一步步戒掉了尿不湿。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好,是我们对孩子期望太高。不如姑且认为“孩子做不到”,这样孩子真的做到后,反而可以轻松对待。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说:“确定一个允许范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可以使父母心情舒畅。”

吉塔爸爸最初带吉塔参加比赛,并没有想着让她赢得比赛,更多是希望激励吉塔,让吉塔积累实战经验,所以吉塔输了,爸爸没有失望透底,反而隐隐欣慰。

5、 学会表扬孩子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说:“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孩子被批评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坏习惯也会因此养成,只有不批评,才能激发孩子内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那么如何更好表扬孩子?

1、孩子没做到完美,父母要表扬

比如如厕训练时,妈妈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尿尿,记得跟妈妈说。”

但刚开始孩子根本不会每次都准时跟妈妈说,总会有那么几次说的晚尿裤子,这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指责孩子,反而要表扬孩子“知道尿尿要告诉妈妈,真棒”。

这样孩子会觉得,我没做好妈妈也不会责骂我,等到下一次他会尝试做得更好。

2、 不放过任何表扬孩子的机会

很多父母说,日常生活太忙,不可能时时盯着孩子,找不到表扬的机会。

但其实,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仔细观察,就能找到表扬的机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扬孩子。

比如孩子今天自己穿鞋了,你可以这样表扬他:“你今天真棒,自己穿鞋很厉害。”

第二天孩子再次自己穿鞋时,你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自己穿鞋的宝宝真能干。”

只要父母用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表扬孩子。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说:“育儿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服从指令型孩子,也不是培养为了得到奖励才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过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培育出自觉主动型孩子。”

而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最初一定要从“逼”做起,逼着孩子努力往前,逼着孩子不断进步。只有逼着孩子坚持下去,把兴趣变成特长,才会得到享受,这种享受又会促进下一步学习。如果父母一味放任孩子,孩子永远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永远不会变得主动自觉,因为他从未体会到乐趣。

就像《摔跤吧,爸爸》里的吉塔,如果因为她们不情愿,父亲放弃了她们姐妹,她们可能就会和其他普通女人一样结婚生子。

但被父亲逼着不断练习的吉塔姐妹,因为坚持摔跤,获得了冠军,从而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