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与军博

2024-06-08假说竖行书写的起源

2024-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志水

假说古代中文竖写顺序的起源

古代书写习惯是竖向成行,每行依次向左排列。这种方法的起始原因,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文博知识进行推断,试提一种假说。期望通过议论,寻根问祖,弘扬民族文化。

从考古中已知,汉字的成熟期不会早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因为文物遗存上只有图像文字,处在草创阶段,还没有规范的传播信息功能,不宜称汉字。然而族群的形成,建造的房舍,烧陶的窑坑和祭祀的灰坑却已经出现,墓葬有了随葬品,其中人的头部普遍朝向东北。并且已经发展到男系氏族社会。人们对日月星辰和东西南北方位以及上下前后等次序有了比较固定的认识,建立的房舍和墓葬的朝向有了阴阳向背的意思。再如濮阳考古的男子周围布置有反映星象的物品。所以,在这种原始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发明的汉字和书写顺序,一定会有许多共性。

中华民族神话信仰里的崇拜对象,从自然物到动物到人到天,经过了步步提升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天”的地位至高无上。观念先于语言,语言先于文字。因此,推断汉字书写顺序,需要先从以上这些因素入手。

汉字的发明以及固定书写顺序,是一项神圣的作为。绝不是凡夫俗子一时兴起闭着眼摸出来的。必然经历过由创造单字到字组到篇章的发展,在相对安定统一的社会状态下,在部族首领的首肯---各邦国贤士的研判---中原政权的集成---华夏祖国的推行等等一系列的导向之下才逐步固定下来。没有上千年功夫,不会完成。可以设想,竖写成行向左排列的书写顺序,在我们所见的商代甲骨文以前数百年就已经通行全国了。这个时代初步判断为夏代。在这之前既是从发明到统合的时期。

不能想象在公元前数千年的伏羲时代,国无帅长,民无嗜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不知亲已,不知疏物,不知背逆,不知向顺,还可以发明文字。相互攻阀的原始部落战争时期,战蚩尤伐共工,安能去理智的创造文字。拿埃及、巴比伦等古国说,即便发明了文字,到底还是被战乱和王朝更迭淹灭了。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概括为:在单字草创时期,笔画的先后顺序不分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左后右。同语言的初期,次序必然不规则的情况一样。单字的成熟离不开语言成熟的基础,语言的交流促进文字的定型。发展到字组时期,各字的位置也不规范。直到用多字表达一句话的时候,为了有次序的表达,不至于发生颠倒阅读,才规范排成一行的形式。据推测,是受自然现象的启示,如雨雪及坠落物体等现象,都是自上而下,分先后释然。延续至今的日常用语:上下、先后、前后、老幼等,里面的首字“上”、“先” 、“前” 、“老”,都能证明对于顺序的观念是普遍的认识。定为自上而下成行的书写,毋容置疑。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后来,当文字载体(板、片等物体)上容纳不下一句完整的话写在一行里,迫不得已要另起一行了,该向左还是向右排列呢?需要根据这个时期的重要活动观念来决定。

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坐北朝南的习惯是根深蒂固,图的是“风水”好。原始祖先从洞穴中转移到旷野,搭棚蜗居,直至盖房设坛,无不沿袭而作。现在也称“上房”、“堂屋”。国王则会自称“面南”。祭坛的灵位同样设在北边。在这些地方,东侧为上,西侧为下。因为神秘的太阳月亮每天都从东边出到西边落,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如果顺着太阳的动向做事就能长久永续。日常用语:东西,左右,里面的首字“东”、“左”,既是这种场景的佐证。书写之人位于朝堂或庙堂南侧,属于“书记”,要朝北面看着。这时要选择写下一行,就该符合由东向西的顺序。向自己的左侧排列,既合天意也和人心。那时写得事情都是邦国大事,非常隆重。除了讲究场合,就是讲究写的方式方法,绝不能夹带个人好恶。即使会妨碍看右侧已经写好的那一行,也只是个人的小事,并且字数很少没有大碍。长此以往,约定俗成,全国很快就顺利地统一了格式。至于少量的横行标题类的写法,由右向左,立意同样是以东侧为上所致。

流传至今,写诗词、书法、对联、仿古文书等等,依然如故。大家坚信“就应该这样”,没有人再去探究当初的原委。说到这里,相信也没有人好意思说“不敬天”的话,特别是真心继承中国文化的人。

这里的推测假说,目的是探究中国文化源头,希望更自觉的继承中国文化,欢迎大家指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