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身边人好,是人性的至恶,让人面目全非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人相比,无非两种结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跟没自己好的人比,往往使人骄傲自满,学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比自己好的人比,常常会感到不平衡,甚至心生嫉妒。
嫉妒也是有范围的,常常发生在相识的人之间。就像乞丐从不嫉妒亿万富翁,只嫉妒比他要钱更多的乞丐,我们也不会十分嫉妒与自己无关的人和遥不可及的人。
很多人嫉妒的都是自己的身边人,甚至嫉妒自己的至亲。《菜根谭》云:“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当然,这或许是很少的极端,并且多是因为无法沾光。嫉妒自己的朋友或不是特别亲密的人,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见不得身边人好,是人性的至恶,让人面目全非。嫉妒,是人性深处的阴暗一角,大多数人心中都有这个阴影。我们没必要为此感到羞耻,但应该学会控制,不要让这个阴影笼罩了我们的整个身心。
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在《九诫》中说:“嫉妒者,亡躯之害也。”嫉妒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哲学家罗素在《论嫉妒》中也说:“使人不幸福的最主要的潜在原因,除了忧虑之外,下一个也许就是嫉妒了。”嫉妒会降低人生的幸福感。可见嫉妒会给一个人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见不得身边人过得好,是因为自己过得不如别人好,是对自己能力不如别人的愤怒。看到身边人过得比自己好,很多人都会感到不平衡、不服气,觉得凭什么这样,进而引发关于自身的焦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指出,我们对自身认知的焦虑其实就来自和身边人的对比。看到身边人过得比自己好,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谁愿意接受周围有很多成功者,而自己却是一个失败者呢?
见不得身边人过得好,就看不到别人真正的优点,从而阻碍自己的进步。内心被嫉妒吞噬,我们看到的就只有别人过得比自己好的既成事实,而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学习到别人的优点,自己就会止步不前,只能停留在原地徒生抱怨。把对自己无能的恨,一并用来恨别人。
见不得身边人过得好,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阴暗。因为嫉妒而心理失衡的人,就必然会通过攻击别人来平衡自己的内心。面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轻视它,诋毁它,好换来自己的心理平衡。
明明人家很优秀,却故意装作不屑,嗤之以鼻,把对方贬得一文不值,让自己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人。对别人的攻击,只不过是不想承认自己的落后罢了,但终究掩饰不了自己的失败。
见别人要做点什么进步的事,也要从中作梗,生怕别人过得更好。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中国人很多都见不得别人过好日子,自己没有的,若别人有自己就会心生恨。若别人正极力追求一个自己没有却也十分想要的东西便会极力撺掇,此物不好。”我没有的东西,你凭什么有?不能一起过好日子,那你也别想过好!这是多么阴暗卑劣的心理啊!
罗素认为,嫉妒是人类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情感,是道德和智力上的缺陷。三国时期的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见,嫉妒是暗藏于人的内心且难以避免的。
佛经有云:“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尽管无法根除,但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心少一点污染呢?周国平说:“嫉妒是人性,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则是修养,我们无法压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
我们可以少一点攀比心,不要管别人过得怎么样,要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论语·子罕》中记载有孔子对弟子仲由的评价:“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说:“穿着丝絮破烂的旧袍子,与穿名贵皮毛衣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里说:‘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是啊,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与其嫉恨别人,不如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认清自己的不足,努力寻求进步的方法。当你去嫉妒别人、攻击别人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降低了自己的修养。而在这段时间,对方已经又蜕变成更好的人了。放下执念,修炼自己,才能活出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