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宏大叙事结构下父与子的缘深缘浅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从春节开始,《流浪地球》、刘慈欣、吴京就被一波波的的营销浪潮席卷而来。而今这部电影的热潮已经渐退,而关于它的诸多赞誉与质疑,也同样渐渐地弱了声音。
而此刻,我觉得反倒可以轻松地聊一聊这部被誉为中国科幻作品开山之作的《流浪地球》了。关于导演郭帆、关于编剧刘慈欣、关于演员吴京,我想早在影片上映之始,都已经被各种大小号拆解过了,在此不必赘述。
尽管与好莱坞的科幻作品相比,《流浪地球》依旧有其自身不足的地方,但是作为中国科幻作品的开山之作,至少我们看到了郭帆团队的诚意。所以上映伊始,就有很多自媒体将其归结为硬核科幻电影,其实也不算为过。
我在《流浪地球》,反倒看到了另一些更为微观的东西。这是一部关乎人类与地球的拯救,更是关乎一对父与子的爱与遗憾。在《流浪地球》小说中,大刘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关乎人类、关乎地球、关乎太阳系。在影片中,郭帆竭力想要呈现小说中的气势。
可是这些宏大场面的背后,我依旧看到了更为微观甚至是浸入心底的某些情愫。比如影片一开始地下城中时不时闪现而出关于中国传统春节的元素,还有后来已经快被网友玩坏的“北京交委”的友情提示。更为重要的是,我在这些拯救人类的英雄中,看到了最平凡的父子之情。
刘培强,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名字;刘启,同样一个大众的不能再大众的中国名字。正是这两个名字,这两个长达十四年没有见过的父子,在人类生死的面前,演绎了一对中国式父子情深但又隔阂难破的“人之常情”。
中国最朴实的血浓于水的家庭文化,于此刻,隔着一个浩瀚的外太空,却浓烈的让人止不住潸然。刘启的叛逆,是那个时期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刘培强的选择,同样也是每一个父亲都会自然而然的选择。用自己一个人的双肩,努力去扛起背后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荣辱与兴衰。
而今,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我每天都在感知着孩子猝不及防的成长,或是不经意地一句俏皮话,或是一个跳脱的眼神,或是一次不开心的哭闹。
我在看刘培强时,不自觉地问自己,如果我选择离开儿子长达十四年,是不是依旧会如他一样,哪怕是几十万光年的距离,也阻挡不了最初的那份想念。
这部电影中,属于吴京的戏份并不多,但是我却被他这个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那份情,深深地打动了。或许,这个父亲当初的离开,就如同今天万千个父亲不得不独自外出打拼一样,这些别离与隔阂,只不过是生活的一次次狡黠与刁钻。
每一对父子,其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最初时的互相疼爱与依恋,再到孩子逐渐长大时的或近或远。以至于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甚至觉得他(她)以后或许永远都不会再留在你身边。
诚如龙应台那段最扎心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一场远隔几十万光年距离、时隔十四年的未曾谋面,在简短的对话中,父与子的隔膜与无奈、彼此之间的思念与幽怨,一点点被拆解、被呈现,而后再被瓦解、被爱重新覆盖甚至宠溺。
十八岁的儿子,刚过中年的父亲,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外太空,一个开货车,一个开宇宙飞船,一个叛逆,一个隐忍,一个倔强,一个坚强。就是这对父子,在一场全球与人类的大逃难中,用最普通的父子情感,表达着人类嵌刻在基因里的物种繁衍与舐犊情深。
不是说其他人的牺牲不够壮烈,也不是说其他人的付出不够沉重,只是说这对父子无奈的隔阂与释怀,似乎就这么轻易地就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是一部科幻片,抑或说是中国版的硬科幻,但是却依然有其足够温馨的地方。
十八年,于刘培强和刘启来说,其实就只有短短的四年。于一生来说,四年不够长,于漫长的地球流浪计划来说,四年更是短暂一瞬。可是这四年,于刘培强和刘启来说,其实就是一生。
四年,或曰缘浅,只够父亲轻轻拥抱年幼儿子的一瞬。
四年,或曰缘深,足够儿子用尽余生去想念一个声音一张面孔一颗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