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启示录04

2023-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奕和

为什么一定会有因果报应?

如果把道看成老天爷,他老人家有什么脾气?

为什么说儒家和道家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为什么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便宜可以占?

第十四讲:老天最爱搞中和

七个价值连城的问题里面还有一个:这个复杂多变的宇宙世界背后,有没有一个无比简单而又永恒不变的法则?来,我们看第四章,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十二个字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就是:道自己磨掉自己的尖,不跟别人争执发生纠纷,没有光芒,把自己掩藏在尘土当中。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大道是这个宇宙之间最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生灭任何事物,掌控任何事物,但是没有人可以生灭掌控得了它。

大道掌控生灭的法则是什么?它凭什么来生灭?凭什么来掌控?它有一个最主要的法则就是:中和。

大家可以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说你太长了,大道要让你折掉;你如果太尖了,大道就会把你磨掉;如果你太亮了,大道就灭了你;如果你太富了,大道很有可能会让你受穷;你太聪明了,它会想办法愚弄你。

老天爷的法则就是中和,谁做得过分,他老人家就会对谁下手!收拾谁!我说过,如果说我们觉得讲大道很抽象,那我们讲老天爷。如果我们把老天爷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他是什么脾气?他做事什么风格?如果把大道看成老天爷,比喻成一个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过分。

你冒尖,我给你磨掉;你太亮,我让你暗掉。他总跟人作对,看起来无论你做什么,老天爷都会用一个相反的力量来冲抵和中和你的所作所为,让一切回归虚无。我称大道的这个法则叫:归零。

如果说我们能够从这章里面领会到大道喜欢中和,喜欢归零的这样一个法则之后,我们就很好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就是因果的中和。

你在行善的时候,你在付出,对不对?你在付出的时候,老天爷就让你得。你的付出和你所得之间是不是一正一反?如果你作恶了,你得了不该得的东西,你得了,那老天爷会在某一天让你失去,连本带利让你失去。如果我们看透了之后,这个世界上就真的没有一个便宜可以占。

老天爷他会跟我们清算的,他清算的法则就是:归零。好,你得到一百万,你有没有做出一百万的贡献,你有没有做出一百万的价值。如果你没有做出来,他要强行跟你找平。

这就跟我们企业财务上一个法则,叫: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那在老天爷那边,我们说过大道是绝对公平的,你一分钱的便宜也不能占,同时,他一分钱的亏也不让我们吃。占便宜的人,他会想办法给你清掉;吃亏的人,他会想办法给你填平。

那么,我们看到这个之后,还是那句话,提醒自己:别过分。其实老子和孔子说的是一回事,孔子说的是掌握分寸。儒家讲中庸,老子讲守中,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读了这章之后,我也写了一首打油诗:

万物由道生,灭后归于道。

无中能生有,有形皆梦泡。

太长让你短,过锐尖磨掉。

知中为道本,好坏都忘掉。

“无中能生有,有形皆梦泡。”解释一下,什么是梦泡?这是《金刚经》中最后佛祖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见到的东西,最后都会消失的,就像做了一个梦,就像肥皂泡,就像早晨草上的露珠,顷刻之间就没有了。

“太长让你短,过锐尖磨掉。”你如果太长了,你做的太过分了,老天爷就会咔嚓一刀让你折断:如果你过尖了,他会把你的尖磨掉。

“知中为道本,好坏都忘掉。”也就是说,我们知道这个中、恰到好处、义利对等、平衡是道的根本,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根本之后,我们对好的坏的就都不会太在意了。没有什么可以贪的,也没有什么可以怕的。

道德经启示录015:百姓草狗本无别

为什么老子他说天地是没有仁爱的,看人类和草狗是一个样子的?

为什么圣人看待老百姓和草狗也一样?

为什么说管理企业规章制度不能太多呢?

第十五讲:百姓草狗本无别

在《道德经》的第五章中,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天地,它是没有所谓仁爱的,对待万事万物跟对待祭祀用的草狗是一个态度。老天爷,就是天地,它是没有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圣人是最效法天地的,在圣人眼里,老百姓跟草扎的狗也没有区别,也是一视同仁的,也是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就是它完全自然而然,自动自发。圣人不对老百姓做过多的人为的干预。

老子继续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打了一个比喻,天地间是不是像一个大风箱呢?风箱里面虽然是空的,但是只要你一抽动它,它的风就永远都有。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虽然它空虚但是不枯竭,它一直有,用之不竭。越鼓风越多,生生不息,这就跟天地之间一回事。

“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就是说,做治理的人员如果政令太多,反而会让人更加困惑。就是你的法律、你的教导、你的指令,不能太繁杂、太复杂、太多。如果那样太多之后,反而行不通。

什么叫“不如守中”?就是不如保持虚静,因为虚静是大道的本心。

这一章老子重点讲大道是没有偏私的,我们在提到大道的特性四个最最里面,其中有一个,它是最最公正的法则,它看万事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它是没有任何偏私偏爱的。

第五章我也写了一首打油诗:

天地生物本无仁,万物刍狗自不分。

圣人不仁心平等,刍狗百姓无偏心。

天地之间一风箱,虚而不屈动自纷。

多言反受多言累,心归虚处中为根。

“多言反受多言累,心归虚处中为根。”就是说我们没必要讲那么多,我们管理企业没有必要有太多的规章制度,太复杂的政令,太多的规矩,反而捆住了员工的手脚。

等我们一旦体认到了大道的特性之后,我们就知道心归虚处,我们什么东西都会不那么执着,不那么过度的去追求,做事就不会过分,我们就更能很好的把握分寸。

道德经启示录016:做人难得平等心

为什么智者说狗比人更有平等心呢?

人类为什么难以做到平等心呢?

是什么让人类有严重的分别心呢?

所谓的修行到底是修什么,行什么呢?

第十六讲:做人难得平等心

第五章里,老子告诉我们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核心意思就是平等心。

我们今天很喜欢骂人:你这个狗东西,或者谁谁谁不是人,是个狗。喜欢拿狗来骂人。其实,如果我们用道的法则来看,前面说过人有的时候比驴蠢,其实,人很多时候不见得比狗强。

有一个小故事,伊斯兰教有一个教派叫苏菲,这个教派是苦行派。这个教派有一个智者叫阿布达。有一天他带着弟子一起外出,结果在街上碰到一条狗,这条狗就冲着智者阿布达狂叫。

他的弟子就很生气,骂这条狗:大胆的畜牲,你怎么对智者如此的不敬!结果,他的智者阿布达对他的弟子说:你还骂狗!我觉的这条狗比你都强,为什么?因为在狗的眼睛里面,智者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你反而不能一视同仁。狗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你反而做不到。你对智者尊敬,对普通人蔑视。

回到生活当中,这个平等心是非常非常难做到的。我们一直强调,大道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公正的法则。我们人是真的很难做到公正,没有偏心的。因为只要是人,都是有私心的,只是多一点,少一点,强一点,弱一点而已。

那么,人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平等心呢?很简单,就是人的心,没有放正。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人?人心得放正、放中,如果一旦不放中、不放正,不平衡了。我们和别人之间不平衡了,那就失去了公正,就会有了偏私,有了偏私就不可能平等。

另外一个,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好的和坏的,都不是绝对的。好的东西一定有坏的因素,坏的人他也可能做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太多的人看不破。见到好的不知道它其中有坏,看到坏的不知道这其中也有好,只看到一面。

第一个是心没放正;第二个是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两面。所以人就不容易平等,就会看到一个好的,就觉得特别特别好,看到一个差的就觉得特别特别差,实际上好的和差的差不多。

我们做不到,我现在也做不到。但是,按照所有有道的人,智慧的人,最后做到的就是平等心,所以讲修行就是修掉我们的私心,去掉分别心。

我们人间的所谓善也好,恶也好,都是加上了我们人类的喜好。如果站在老天爷的立场上来看,好的他不认为是好的;我们人类认为是坏的,他也不认为是坏的,对他来说都是合理的存在。

我们人类所谓的修行和学习,就是去掉私心,把心里面偏了的心把它扶正,扶中,看众生平等。当然,道可道,非常道。说说容易,做到很难,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

道德经启示录017:以中为上方近道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说我们是中国?

为什么老子说的“守中”和孔子说的“仁”是一回事?

怎样理解生意上的义利对等?

中国古代倡导的“义”有哪两个最根本的意义

第十七讲:以中为上方近道

第五章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这章当中出现了“守中”两字。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医学被称为中医,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叫中庸之道;我们吃的餐叫中餐,一切都是跟“中”有关。这个“中”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最核心的因素,最核心的东西。

孔子倡导的“仁”,实际上也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守中”的一种表现,他只是把“中”的概念具体落实到人和人之间相处上了。实际上,这个“中”是一个大的法则。

什么是中?

大家知道,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外,我们中国人还有一部古籍叫《中庸》,我们中国人倡导中庸之道,那这个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居中,就跟坐标上的原点、零点一样的,左边无限小,右边无限大。左边是负数,右边是正数,但是,它是永远居中的,不偏不倚的,恰到好处的。

那“庸”是什么意思呢?庸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用”的意思。在古代,庸和用,用途的用,使用的用,利用的用是一个意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这个庸就是可以长久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守中了,恪守中道了,能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了,才能够取到最好的应用,才能够让事情成果长久持续。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告诉我们,大道静极而动,就是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开始动。大道一动之后就开始生万物,开始生生不息。静、动是两极,两极中间就是道,动静之间就是道,道就是亦动亦静,非动非静。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动极而静,如果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天天在不停的变化,但是变化到最后,一定会回归虚静。就跟人一样的,你忙了一天了,工作了一天之后,你累了,累了之后干什么?你要由动变静,你要睡觉。睡足了之后,静极而动。你睡足了,自然醒了,或者闹钟叫醒了,起床了,继续开始工作,开始动。动与静,静与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个事告诉我们什么?什么事都不能做得太绝,要留有余地。因为你一到了极端,就往反的方向。就跟你动极了之后,你累了,就必须得静。静久了之后,人躺在床上,你不可能一睡睡三天三夜,正常情况下。对吧?

还是我在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在同学送给我的一张贺年卡上有四句话,我现在还记得:

月太满则缺,弓太满则折。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守中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走极端,要留有分寸,留有余地。掌握平衡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我们的情绪要找平衡,《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大喜大悲都不好,我们不喜欢怒,不喜欢哀,如果喜和乐过旺了,对人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我们在攻守之间也要找平衡。我们做企业的,在奋斗的时候也要找平衡。很多人为什么在中年的时候英年早逝?就是在追求事业成功和保护自己身心健康之间没有找到最好的平衡,是严重失衡了。失衡之后就是会回到事情的反面,就是告诉我们找平衡,找中点。

还有,我们都生活在关系当中,都生活在社会当中,生活在群体当中,就一定要会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就一定要在别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中间找到平衡。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中间找到平衡,就是孔子说的仁。

做生意的人,一定要强调义和利的平衡。我们中国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商人叫孟洛川,瑞蚨祥的老板。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好像就是瑞蚨祥做出来的。

他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家长请老师来教他。他老师让他说说做生意的诀窍。他把民间的那些窍门讲了一套,被老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后来他的老师告诉他,商道的本质叫对等。就是你做生意赚钱是应当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你做生意赚了别人的钱,你必须给别人提供等值的价值,不能挣不义之财。

什么叫义?义,第一是应该做到,第二是恰到好处的。所以义和利之间要对等。

那么这个“中”,从中国有文字开始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年了。中国人强调中道,什么样叫中道?这个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也说不明白,只能大家在事上一点点去参悟。我们讲过,我们要一只眼睛读老子,一只眼睛读日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