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Sherry夏羚

古人常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最近在临床上轮转,越来越发现当初在学校学的东西,要不就生疏,要不就忘了,当初看了那5-6遍通读全书的积累根本不算什么,这让我十分的焦虑。

在得到APP上,无意中听了成甲讲《知道做到》,这本书突然让我廓然开朗了许多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将听到的内容分享下来。


在远古的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主要是进行捕猎的,追逐猎物,

这种生存本能,让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更热衷于追逐新的知识,而非反复去打磨旧有的知识。

然而,知道≠做到,现在信息的爆炸,许多人都会感叹: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依旧无法过好此生

难道知道不就等于我们做到了吗?

但认真想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真的代表我们做到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是:

step1:我们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知道了它的存在

step2:我们了解到该用什么方法做,重复实践

step3:通过重复的实践,我们最终做到了!

我们往往丢失了step 2——知道怎么做,并且重复做,即知道了便去努力实践,通过实践和反思方可以把东西内化在心中。

而干扰我们去真正做到的有3大怪物:

1.超载的信息量—— 实行精要主义,选择真正重要而精华的东西去做

2.负面情绪 消极过滤——绿灯思维:

3.缺乏跟进,即缺乏践行——跟进计划,持续跟进:指导、支持和问责

1.信息过载

在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可以接收到非常之多新的信息,而我们的大脑就喜欢去追逐这些新的信息和事物,而我们每天如此去做,就是在不断刺激这个兴奋点,让我们不自觉便上瘾了,所以现在大家没能上网,有时候仿佛丢了魂一般。

当我们冷静想一下以下的问题:

Q:这些超载的信息,是否都是精华、有意义的呢?

A:不全是,相当大部分是一些垃圾,没有用的信息,知道了它和不知道它,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

Q:我们是否有无穷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学习这全世界无穷无尽的知识呢?

A:不是的,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抱着要穷尽所有的知识,这并不现实。

Q:接触了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后,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A:我们应该去加深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实践,方能真正的做到;反之,随着我们"用进废退"的使用原则,既然我们不用它了,它自然变回那个我们不曾熟悉的它了。

通过上面的思考,我想明白了许多东西。

在学医这条路上,我不甘心于仅停留在医学这个领域,想要学习更多不同的新的东西

通过得到APP、公众号,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且每天的新认识的传递让我无比兴奋,

上面的路径是相当轻松和愉悦的

相比之下,学医是相当需要“耐得住性子的”走以下的路径:认真学习,继而又忘记,继续重复学习,再忘记……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最终才能打磨出一个基本满意的成果。

我很贪心,想要穷尽一切,想要了解世界许多许多不同的层面

然而人生却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或者更准确点说,是一个先“舍”再“取”

音频中,提到的建议是:当面对过载的信息,我们需要采取“精要主义”,可以去查看《精要主义》(《essentialism: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当我看到它的英文原名时,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天都应该思考什么重要、更重要、最重要吗?

当我们知道了关于“重要”和“不重要”的答案时,选择重要的去做,不重要的直接放过,才能在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下,活出不一样、更好的自己

2..消极态度,负面情绪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遇到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都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去接受新事物

因为相对于熟悉的事物,新事物,代表着一定程度的危险和不安全,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新事物会把我们带去哪里。

解决办法:绿灯思维

当接收新事物的时候,第一件事努力去发现新事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当大部分的注意力都用在了发现新事物好的地方,我们便只有少许但足够的注意力去质疑,去亮黄灯,不至于是“挑剔”。

3.缺乏跟进。

在学到新的知识之后,我们往往会有一段鸡血期,我们会热情高涨的度过每一天

接着,随着鸡血期的过去,生活原来是怎么样子便还是怎么样子。

为什么呢?

因为缺乏对新的知识的进一步跟进,即进一步落到实处的践行

看到上面的,突然秒懂临床上师兄跟我们叨叨的:你们现在的问题和焦虑都是读书太少了

我想,不仅仅如此

生活80%的问题,都是因为“三少”造成的:读书少,见识少,行动少。

想要搭起知道和做到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不断的重复,选择对我们重要的东西去重复,用好奇心的绿灯态度去迎接新事物!

愿在这一路上,你我都找到了更不一样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