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拾碎散文

压在生活之下

2018-01-31  本文已影响6人  我叫马康

生活应该是不易的,好像每个人都有苦处。压在生活之下,那就是被夹着,挤着,肉体得是疲惫不堪了,也许灵魂同被挤破碎,那得是大苦,要请出生老病死。

婴儿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有人哄有人喂,听着很舒适。不过婴儿最大的特征大概是“无意识”,几乎是靠着本能驱使身体在活着。如果一个有自我认知的灵魂缩进了婴儿的躯壳,每天看着自己的日常就是向现代人展示原始冲动,那估计舒服几天得腻,也许害羞几天然后还是腻。所以婴儿无意识也许是件好事,如果这种状态套在成人身上,有个词叫行尸走肉。

If i die young,有这么一首歌,刚听到这个歌名的时候我莫名般觉得这会是一首“励志”歌。都说人终有一死,死了就一了百了,单拎死这个词出来只是展示结果,好像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威慑力,但死之前的过程――老,光是想到就让人五味杂陈,老的几个标志组合在一起大概是,夕阳西下,在摇椅中,花个几分钟起身,然后慢吞吞踱回屋。这种慢镜头在想象中令我煎熬。当然现实要比想象温吞,不然人的韧性从何而来。

各种各样的病。所幸自己身体健康,旁人也是,小病就无谓压在生活之下,故病压下不表。

最后,就是死了。

想从远了说,可历史没学好。孔子总还记得,其余不知道,关键词提出来大概是: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和论语。

前者是要碰钉子,后者是要走垮老骨头。论语我也没看。就记得听过的两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朝闻道夕死可以。

时间它是飞走了,尤其你孔子还是个老头,你学识高讲大道理也不见效啊,人家不为你留,那你就只好自己奔波了呗。

至于求道,若求得而无以传众生以致颠沛,那就假设玄奘求得真经回到大唐,发现还要接着求着皇兄相信真经深义,这八十一难最后一难原来是世人不懂道;若未求得,那这一生该怎 么算。论语留世算是造福,可惜孔子再博学也不比小叮当有时光机,他看不到未来。

还有一个人物是释迦摩尼,大慈大悲,看破万象。相传佛祖得道契机是外出看见了生老病死,才知人事无常,方出家一心求佛。看见和看破之间的通道就是经历之后再抛弃,你得在反面走一遭,才能在正面走更远。所以大慈大悲看破,得先大苦大乐,沉沦红尘,甘心脱离,可不仅仅是定力二字的艰辛。

往近了说,高中时瞥过强拆土地农民自焚的新闻,人有不顺得同命运抗争,有大不顺得奋起反抗,动用身边手头的所有资源,再不济也用身体咬牙切齿痛骂一顿,可后者只解气于事无补,你让一个农民动用什么资源?牛羊倒是听话,也塞不住各方人力的大胃口,有句话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下地底可以,可问题依旧搁在那里。已经到了绝地反击的时刻了,怎么反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人唯一不需要努力也最基本的本钱了――你的身体,你的生命。

然后是《目送》里的《跌倒――寄K》,及类似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一条生命当然可贵,但我老是想到:人的心理到底有没有这样一条线。在线上,日子再苦,也麻木过了,如果生活硬把你踹到线下,人的精神就崩溃了,在这种极端时刻,人是癫狂的,无法以常理论。自然,人的心理是不断锻炼成长的,可一个青少年的线本来就低,被压到线下,被冠以不珍惜生命,我竟无言以对。如果没有这样的线,人总能遇强更强,这样的说法对我来说是过于积极了。至于解决线上线下问题,非我所能。

最后是去参加了一次村里老人的葬席,常常会在路上听老人说到,哪家的谁谁谁又死了,自己估计也快了。还有的老人,早早拍好遗像,人好好在屋里走动,高台上端正正摆着黑白相框。这是件挺矛盾的事,都是想活着的,却知道必死,那到底什么时候死呢?也许就在今晚,醒来发现不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