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真的那么重要吗
是的,我以自身经历来阐述对此观点的看法。
我是98年参加的高考,当年考大学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但我又心高气傲,偏偏只填了本科志愿,而且是最热门的师范专业,结果呢?没能如偿以愿,当年的师范专业本科分数很高。幸运的是,我调剂进了另一所本科院校,估计因为理工类大学需要我这类文科生吧。
其实我性格一直都有些内向腼腆,但偏偏像我这类人又较少,于是,班级文艺委员,系演出节目,院学生会都频频出现了我的角色扮演。想想这些,都是拜我的那一点点“特长”所赐。性格也转变非常大,锻炼提升了自我。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培训班,有的只是你的自由发挥,从这点上现在的小朋友可真是让人羡慕。小学时放学后从师专路过,只要风琴教室开着,就蹭进去乱弹一气,偶而会遇到可爱温柔又美丽的小姐姐,她们弹琴我们唱歌,那场景啊,是一道温暖的小桔灯式的回忆永隽刻在我心中,我们都很羡慕小姐姐,觉得她超级有才,超级女神。哈哈,解释下风琴,就是那时候的产物啦,要用脚踩的,手脚并用呢。
后来,流行电子琴了,高一时,文化课不太好的几个同学就学起了艺体,画画,弹琴…有一次,我被邀请去当了回模特,心里美滋滋的,可惜那位画家同学因白血病在高一时离开了我们(家中独子),甚是可惜,心痛…每当这些未来的艺术之星从我面前走过时,心底真是羡慕。但父母对我的期望就是好好读书,学这些用处不大。后来,经过我的数次争取,妈妈还是为我交了学琴的费用,那时候假期一群人在一起,除了上课,下课就是练琴像Pk一样。
还记得那段对话,师母问老师,我觉得这孩子不错,你认为呢?老师回:一般吧,也不见多出色…后面的听不清楚了,可这话当时却像天空中的炸雷一样,让我那小小的可怜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伤害。要知道,老师的一句鼓励多么重要,一句无意的消极的话语又是多么致命,尤其是对青春期的敏感的孩子而言。
所以,后来,当同学拉我出去玩时,我毅然决定不上课了,还是“玩”吧。而且那时候没有选择老师的余地,太少了。记忆尤新的是一个男生想未来当音乐老师,于是乎天天在大厅练琴,我清楚地记得老师说他要考四级,非常勤奋,每天练几个小时。每当他弹错时,老师只会大声凶一句,重弹,错了,既不示范,也不说明讲解为何错,错在哪里?那时的艺术教育可能就是这么拽吧。相较而言,今天的孩子是多么幸福,遇到一个好老师又是何其幸运。
后来,上了大学,为了打发苦闷的大一,因为作为文科生的我,竟要学物理,机械制图…,而此时高数对我来说已是小菜一碟可以应对了,痛苦煎熬之下,我打电话回家,对妈妈说,我想回家,我实在是太辛苦了,我辜负了你们的期望,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想回来复读…妈妈在电话那头第一句话就是,我昨晚梦见你了,你哭着对我说,要退学,要回家,沒想到这么快,我明白你很辛苦,你好好想一想,现在回来也不算太晚,我们也理解,但既然已经去了,再努力一下说不定就熬过去了…
后来,噩梦般的大一终于过去了,那一年的时间真的很长,不过幸而有帮助我的室友,至今,我也未忘记她们的帮助。大二,大三没了这些理科类科目,我就学习很轻松了,拿到了二,三等奖学金,一等没拿到有些遗憾,因为我的选修课没有得优,只是良。也因为大一时挂过科。写这一段文字时,我默默流泪了,为自己心痛,那时的梦里经常会考试,会挣扎,会着急…人的这一生选择很重要,但路不好走,已经在走了就算再难也要撑着走下去,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以那时的青春的我结束吧,拿着手稿谱子,还记得是五线谱的《梁祝》,在轮船上,看它解闷,让人误以为我是音乐生,其实后来想想当综合性大学的特长生挺好的,视野更开阔,各学科跨界整合能力更强,选择的机会更多。但建议文科生不要去读文理兼修的专业,大学的那些知识点真的沒多大用处。
青春是一首歌,有快乐,有忧愁,有热情,有低落。
青春是一条河,有湍急,有细流,有波涛,有微澜。
一致我的青春时光,“葱葱”岁月
以上所述,均是我的早年经历所得出的个人观点,愿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