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第一公里 | 荐文 2018 #32
以下是我在今年第 32 周读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也许你也会喜欢。部分文章可能要爬上 梯子 才能打开 (:
荐文
《Crafting The First Mile Of Product》
假设你是 Instagram 的产品经理,你更希望新用户的第一步是看他们朋友发的图,还是他们自己发图?显然后者更佳,因为发图之后,用户更愿意回来(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点赞)。
而要让新用户一来就愿意发图,作者认为你得让新用户愉悦、顺畅地走完产品的「第一公里」,并到达「The zone」。「第一公里」指的是用户安装 App 之后将经历的欢迎页、注册登录、指引说明、空状态等等。而进入「The zone」,指的是用户能不能搞清楚这三个问题:① 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② 能达成什么目的?③ 接下来又该做什么?这方面,我觉得 Keep 就做得很好——① 我想减肥,所以我下载了 Keep(因为大家都说它有用);② 我希望在一个月内瘦 5 斤;③ 接下来我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和计划。「第一公里」和「The zone」决定了这个产品对我的价值印象分,也决定了 (To C 类)产品次日留存率的好坏。
《从一个微信群和一张 Excel 表格开始,打造一家叫多抓鱼的二手商店》
之前推荐过多抓鱼 CEO 在一席上的演讲,这回则推荐其另一位创始人的分享——但更多产品相关启发,例如他们最初微信群 + Excel 的 MVP 思路、小惊喜的鱼邮、三次升级仓库、避免用户恐慌的锁书等等。我自己在多抓鱼上添加了一本书的到货提醒,每次收到提醒第一时间打开,虽然都被人抢先一步,却也不觉得失落,反倒觉得有意思,佩服人家的速度与激情。
这个总结也耐人寻味:
「做产品是以人为素材,受限的创作」,这是我最近想的一句话,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正的需求,创造性解决问题」呢。我觉得我们经常听或者说需求需求、用户用户,好像有些麻木了。好像做产品就是我积累了很多招或方法论,去用策略逻辑应对一个个虚拟的用户数字,从经验来看这样一搞这个指标就会涨,那样一搞用户就会怎么做。但我觉得实际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是一次次从真正的用户那里学到更多,每一次的可用性测试,每一次你跟他们的聊天甚至是开车上门去他家收书了解他的背景。这样一次次的聊天会汇总出了一个混沌的印象,这个印象指导你应该去做些什么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我们能够从苹果的文案中学到什么?》
我一直有个偏见:想知道一个产品经理的细心程度如何,先看她/他会怎样写「iPhone」;想知道她/他的审美能力如何,先看她/他在中英数混输时会不会添加空格。看看极客公园的这篇文章吧,看完之后也不妨再看看《Apple Style Guide》。
《How to think like a programmer — lessons in problem solving》
最近感受较为深刻,觉得需要认真对待的两个抽象问题:① 如何正确提问;② 如何高效解决问题。这篇文章讲的是后者。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思考框架——准确理解、定义问题,先谋而后动,拆解问题,各个击破。知易行难。
《Common webpage design mistakes》
列出了十几种网页排版的误区。要我说,通透对齐、对比、重复、亲密这设计排版四大原则,再多看看 Awwwards 的提名网站,自然可以少进这些误区。
小推荐
随便找一份产品经理阅读清单,十有八九包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别让我思考》《乔布斯传》……但是,似乎鲜有人提交 Basecamp(前身 37signals)十几年前出品的《Getting Real》,而我认为这是必读中的必读本。你可以在 Basecamp 网站 中免费获得这本教你实打实干的小册子。
有意思
-
刚找《Getting Real》的下载网址时,发现 Basecamp 团队今年还会出一本书叫《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而它的介绍网址 https://basecamp.com/books/calm 中的「calm」恰好和书名相互辉映。
-
做好产品原型收集用户反馈时,不需要成千上百人的反馈,5 位用户的反馈足矣。当然,经过第一轮反馈之后改进的原型,还可以继续做第二轮(另外) 5 位用户的反馈收集。
- 为什么 Emoji 的面部表情符号要用普通的黄色 🤔?「这是在试图消除对话中任何与民族或种族相关的含沙射影。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应只为了交流目的使用这些表情,不应该因为表情配色而背上政治或社会负担。」
读书摘抄
来自《食物语言学》:
当人们喜欢某种啤酒,他们翻来覆去地使用意思模糊的褒义词——令人惊喜的、完美的、极好的、了不起的、棒极了、难以置信的、好极了——不管他们描述的是味觉、嗅觉、感觉还是视觉。这种表达差评的词比好评的种类更多、词意差别更大的现象存在于许多语言中,以及许多种类的词语中,这种现象叫消极差别化。人类似乎觉得每个人的负面情绪或者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确切的词。相反,高兴的情绪或者好的状况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少量的词就够了。消极差别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放眼不同的语言,用来形容痛苦的形容词总是比形容快乐的多。我们使用更加多变的词来描述我们不喜欢的人。人们甚至认为长得好看的人都长得差不多,而外貌欠佳的则各不相同。托尔斯泰在《安娜 · 卡列尼娜》中开宗明义,陈述了这种消极情况比积极情况更多元的普遍现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