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智慧
我理解的智慧
我们常说小聪明大智慧,其实只是对概念你自我的设置。那么对智慧二字解析,每个人也会不同,太多古今中外先人留下了宝贵经验。我想从目的出发,即止损。从状态角度说,慢慢让我们所在的摇摆不定曲线从象限下网上移动,并不断减小曲线的振幅,这应该是整个人生所追求的。每个人临死时所呈现的曲线及所在象限的位置就是你的一生。那么止损就是第一步,然后过度良性大循环之中。我们来看看这里有什么智慧。
一 大而化之的思维 当我们生气,郁闷,感到困难,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小事,情绪化把小事塞满脑袋,让我们脑袋昏昏沉沉。在我们看别人时,就知道其实没必要,因为没有情绪占尽大脑,大脑里可用空间还很大。人脑好比电脑,也是有运行内存,你的内存被琐事和情绪占了大部分,给理性留下一点内存,那运行起来多卡。要不卡,我们要有大的胸怀,空间,格局,那些小事并不影响大的方向,并不改变本质。我们恋爱工作生活,大方向确定,对大方向有信心,其他一切琐事小事真的只是一些琐事小事,这就像给自己装了清理垃圾的软件。当我们想的更大的没变,小的没必要真的放心上,更没必要影响心情,我们可以更洒脱。做法很简单,每天关注你所做整个项目的趋势,专注学习和解决当下真正顺利完成项目的每个细分必要项。
二 长远的眼光 这是马克思教的,我们负面时,都是当时,都是一时,而影响我们的外物外事,也是当时,一时。我们的情绪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也是变化的。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看透这一点的话,就知道了我们应该控制那一时的冲动,忘掉那一时的不快,不要让自己更加负面,以致外物外事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看不到,一错再错。其实这与我们古老的易经里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卦是六个爻,而每一爻只是代表此卦此大情形下的一个阶段。同时本质就是西方哲学的数学模型思维。每一个情景按照这个道理规矩做这个当下做的事,而我们又像窥看了天书的先知,知道长远看事物,带着这个思维融入生活工作中,慢慢的就不会有那一时的不快了,我们也就能平静自然了。
三 中庸的思想 孔子把最好的人叫中庸,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当然还有好多好词都赋予了中庸二字,其实提了一个高标准。而真正最常见的现实情境是我们不好时,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走极端。所以在这时我们要有中庸的思想。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失意时要知道,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得意时要知道,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这样避免了接下来继续的倒霉,或开始倒霉。在今天患得患失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注意力集中在那套贷款的房,工作的待遇地位,一辆代表幻想的车……而这些东西有一个受到威胁,就打乱全部,而生活的宽度很宽,长度也够用,在这么大的面积里本可以自由移动,把其中某一点做到突出,却被那几样东西羁绊,又偏又倚,又过又及。放开绳索,专注先从移动开始。
四 浪漫的情怀 浪漫可以是一种情怀,可以是信仰的产物。它应该是积极乐观的人身上产生的一种高级因子,好像幽默是睿智的人身上产生的一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找到这种因子,这种感觉,情怀,我们看事情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效果结果可能就此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大都是好的。以上三种还好知道怎么修炼,但浪漫这东西忽隐忽现,不好拿捏,但还是有的。最通俗的做法就是培养兴趣爱好,并真的感到了乐趣,做到比其他人好那就更好了,而那浪漫自然就来了,它会让你的人精神百倍。
五 自然的认知 以上的要想实现其实都基于一个前提,就是自然,尊重自然,客观事实及它的发展,接受他,认识他,遵循他。就像做数学题,那些原始基本定理本身就是已知条件,这是最基础的,如果这个都不知道,绝对的差等生,而智慧的人是要在现实每个应用题里去寻找隐藏条件,排除扰乱项,怎样认清条件,画辅助线。如你不了解一种事物的规律,本来要向好的方向,你以为是向坏的,你的长远眼光也会出错。当然我说的有些夸张,这些情况可能会出现在从小到现在时常负面的人身上。认识人性,人是怎么思考的也属于认识自然,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最接近自己的自然。认识和区别君子小人,精英普通人,靠谱不靠谱至关重要,直接关系自己的利益,认识自然绝不是只观察动植物。而反思,也就是现在说的元认知的训练是解决之法,每天应该在吃完早饭和晚饭后有个反思。曾国藩每天要求自己静坐反思,应该是极大帮助这个非优等生成为了一代大儒,善终的大官。自然确实很重要,不管西方的逻辑推导的现代科学,还是中国的艺术,实用技术一切皆自然。控制拿手机时间,按时吃饭,早睡早起,睡眠前不做任何事,闭眼不想其他事,不要只有脑力付出,体力付出了没有,这都是最符合自然的例子,看看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方法有时也很简单,这么简单做不到,那怪谁?从早睡开始吧!
综上所述,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止损,过度到大的良性循环是目标,实现这个大目标有五个智慧,一 大而化之的思维 二 长远的眼光 三 中庸的思想 四 浪漫的情怀 五 自然的认知。而我们真正要获得这些智慧其实也不是很容易,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练习,慢慢获得。共勉之。
创建于 2017-01-03
作者保留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