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有趣的选材,使人物走入人心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最初是林语堂先生写给美国读者的一本便于他们了解中国文人及文化的书,不同于其他研究苏轼的文本,它讲述的事例生动有趣,让美国乃至世界的读者都有兴趣继续读下去,甚至对苏轼、对中国文化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
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苏轼的有趣事件,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他的真性情,使读者对苏东坡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感触。
苏轼的真性情,在年轻时就表现出来了。文中提到他参加殿试时在文章中杜撰了一段对话用以支撑观点,判官后来问他,他却大方承认并回答说这段话是意料之中的。他这种旷达,不顾后果并敢于承认的行为,不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吗?
他年轻时因与陈太守不合,故意在《凌虚台记》中讽刺陈太守,但后来苏东坡认识到了陈太守的好,对他十分敬仰,并为他写了墓志铭。爱憎分明,敢爱敢恨,这也是苏东坡真性情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逐渐老练的同时也没有丢掉他的这种真性情。他用六眼乌龟表达对吕大防让自己等太久的不满,以“三毛餐”报复钱勰的“三白”……他这种敢于、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性格,也不着实可爱?这些事例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他和一位文人的对话。这位文人带着自己写的一卷书向苏轼请教,他高声朗诵,抑扬顿挫,最后问苏轼的看法。苏东坡回答说“百分。”那位文人脸上欣然色喜,他又接着说:“诵读之美七十分,诗句之美三十分。”或许他是想捉弄那位文人,又或许是一种讽刺,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事例也突出了苏轼的真性情,并让人不禁一笑。
苏轼这一生的许多祸患,也许正是他这种真性情所致,他自己心里也明白。乌台诗案他被释出狱那天,诗如泉涌,但在他作的两首诗中,至少有两句,若由那些御史仔细检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写完这两首诗后,苏东坡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他不是不想改,而是这种真性情已经刻入了他的骨子里。他很无奈,于是他索性不改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也许也是后人如此喜欢他的原因吧。
苏东坡的善良,也是他性子里独特的闪光点。他真的太体贴百姓了,他是真正地与人民在一起。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与水井的开凿。”我觉得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是他被人们如此爱戴的原因之一。
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坚信佛心慈悲,将一句警告的祷告文改为祝愿。他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行为感到痛心,写信给当地太守并成立救儿会。他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这是他所信奉的佛教,是他心中的希望与祝愿,他今日让我们仍能感到亲切自然的地方,是那一片仁爱之心啊。
本着这份仁爱之心,苏轼做了一件事,这做法是极其愚蠢还是宽宏厚道,看法因人而异。他找到了一栋很好的老宅,并用光了自己所有的钱买下来,但后来得知自己新买的房子是一位老妇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于是将房契烧了并让妇人重新入住。就这样,苏东坡既没了房子,又损失了所有的钱,但他却为真情所感。他就是如此天真善良,骨子里透着真性情的人。
苏轼,以他的真性情及一片仁爱之心,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让人们在谈及他时,不禁扬起亲切的微笑。
卢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