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本

浮生自在,放下痛苦的羁绊,走向灵魂的深处

2020-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如沐芳华

他的身体是残疾的,但他的精神是饱满健全的。他的身体是羸弱的,但他的文字是健康有力的。他的双腿不能跨出半步,但他的精神却跨越千里,直击人生人性的本质。

他就是史铁生,一提起他,我们常常会把他和残疾联系在一起,认为他全部的人格魅力都体现在他残疾后的顽强毅力,仅仅有这样的认识,未免有些遗憾。

也有人说史铁生的思想之所以那样的超乎于常人,是因为他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在轮椅上思考。

那样的说法也有失偏颇。其他和他同样身残的人并没有做到和他同样的思考。

用不着假设了,人生无法改变和重来,透过史铁生的文字肯定会让我们超越对他本身残疾的这点肤浅认识。

今天在《浮生自在》这本书中,读到了他《病隙碎笔》中的片段,感觉到他的思想浩瀚并细致,足以让孤陋寡闻的我感叹,史铁生特有的人生经历使他看问题时不断向着深处迸发,一环扣一环,有序并深邃。现在简单地抄录几句:

(1)当受谴责的是“不仁”,而非“为富”呀。爱愿若仅意味着贫富的扯平,它不会成为游手好闲者的依赖吗?不会成为好吃懒做者的温床吗?甚至它不会娇纵出觊觎他人劳动成果的偷手吗?

(2)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出门,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3)万物之生生不息,人之寻求不止的欲望和人之终于有限的智力,从中人看见了困境的永恒,听见了神秘的绝对,领悟了唯宏博的爱愿是世人可以祈求的拯救。

在这段中史铁生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愿的一种可能吧,但他又随即提出问题的另一面——己之所欲,务施于人吗?如果是为善施爱当然好,但反之可不行了。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史铁生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精神闪现着神圣的完美。

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曾经被一个记者问到:对生病的看法。他思考了一会回答是“敬重”。他不是对生病有多喜爱,而是他对这份命运的折磨已然释怀和接受,不再抗争和逃避。

命运剥夺他了他的行走自由,却无法剥夺他的思想的自由,他化命运之痛为文字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在《当下的力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痛苦和悲哀。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会与痛苦共存,而不是去摆脱痛苦吗?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