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生活心理哲思

生命作为“作品”

2017-06-05  本文已影响195人  冯小欢

生命作为“作品”

因为某些原因,我不想写了。虽然只是目前而已。

人有着很复杂的人性,并不总是单纯的。有人的工作是把人类的单纯提炼出来,展示给人看,在我看来,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等等就是从事这样的工作。凡是能提供能称得上是“作品”的人,都是在做这种“加工”。他手下的作品,无论是文字的还是一段舞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从世界得到了一种领悟,并表达出来他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艺术化的被提炼出来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每一样值得人去做的事业,都必须投入足够的热情和智慧,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人却是有选择性的,有偏好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他的偏好所构成的,是的,不是共通的人性,而是那些“偏好”。当然要声明的是,这些“偏好”不是以人数的多少为标准的。有些偏好,属于绝大多数人。人们并不活在绝对的真理、真实之中,人们甚至也不活在探索它们的路上。

人们更像是活在故事里,被制度、知识、世俗的礼法所勾勒,被自由的幻想所鼓舞,就像远古时期活在神话中一样。今日的人们纵然不活在神话里,可活在故事、游戏、电影里,和神话也没有多少区别。

每每想到世人各自走着他们的道路,不能相互理解,我心中常有酸楚。在我的心里,是渴望一个统一的、永恒的意义来支配这个世界的。真希望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后裔。然而,现代社会却已把统一撕裂为碎片,用娱乐和好处把永恒取而代之。人们追求的不是真理、智慧,也不是天下的治理,拥有美德、知识或者成为圣人,都不再是值得去努力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真正有意义的,只是:我的一生只属于我,所以尽量让它精彩一些。

所以,娱乐也好,幻想也罢,都是被欢迎的。碎片化的意义,也是意义。当我走在大桥上,或者听到一段曲子,吸引我的不是要通过大桥往哪里去,这段音乐是否喜欢,而是这大桥背后的设计者、建设者、作曲者、录制者还有演奏者,这些所有东西背后的人,这些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我隐约感到一种自己的生命经过种种的“作品”而和其他所有人产生各种联系的奇妙感觉。

看着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一砖一瓦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用生命建造的,我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同样地,在面对图书馆成千上万册书籍,无数影片、音乐被制作出来,在这些“作品”面前,自己是否应该放下个人喜好和需求,而去思考一个关于尊敬这些“作品”的问题。

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人的生命,他的一切行动都带来“艺术品”。整个世界都是“作品”。是的,不是真相、不是物质及其发展,而是“作品”。我们生活在“作品”之中,并经过它们与其他人连接。“作品”的背后是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力和理解力。“作品”被糟蹋,或者被推崇、被爱,更多时候,“作品”被当做寻常人的寻常之物,被遗弃了。面对“作品”,合理、正义的方式有两个:付钱或者爱她。总之,你必须付出些什么。用生命去使用或欣赏别人的生命的“作品”,是仁爱,也是正义。

与之相反的,是摧毁、是蔑视。蔑视者以为,别人堆起来的“积木房子”是愚蠢的,推倒乃是愉悦。我们必须承认,有人以爱为乐,有人以破坏为乐,几乎所有人两者兼具,不过偏向其一罢了。这一点并不悲观。

犯罪者以激情去破坏,为善者,向爱者,理当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爱中。善恶,无非是各行其是。选择了善,就以善为盟友。不管怎样,去爱吧。你偶尔会坏,但是还是去爱吧。爱必须成为一个工作,成为自己“作品”的总的灵魂。

“作品”一直在寻求认同和共鸣,物质的报偿反而是次要的。“作品”的市场价值,和人的操纵及其技巧有关,但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却和人的天赋、和人投入的热情、爱的多少与纯粹程度有关。所以,人生作为一个最高级的“作品”,自然不能用财富和世俗去衡量,还需要体察生命的艺术价值。

关于这一点,不是那些忙碌、急躁的人所能体认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