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李笑来当作朋友(二)
李笑来先生一直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开讲授课,都是先讲思维,而后是释放出论据和事实、案例,再后提出方法论(或者这二者的前后顺序有时稍有不同),这一点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李笑来的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开讲授课,或者是写书,方法论上的思维是出奇一致的,先有思维方式,而后有实践和方法论(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是如此,先有思维,后有行动,而后有经验。其实,道理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高手一样思考、实践,而是道听途书,自己并未实践)。
事实上,李笑来更喜欢讲思维方法,因为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是一样的道理。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验证,以前的领导对我说,几年前你之所以零经验跨界培训工作,甚至在职场中打败很多科班出身的人(他们更多是在知识领域的优势,并非技能和才干的势能),为什么?
核心并非我的专业能力,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策划的思维,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辟蹊径的能力,组合的能力,以及化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这两天,和我弟弟聊天,他认为:现在没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我则回答:实际上,你认为的没有优势指的是在知识领域,而在技能和才干方面往往超过其他人(我弟弟的口才超好,好学、善思)。
大多职场人亦是如此,总是觉得技不如人,因为自己并非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让一个非专业的人去解决一个专业领域的人的问题时候,结果却不一定是专业的人比非专业的人表现出更强的能力,更好的结果。
原因何在?其本质在于两点:
第一,很多人认为的专业,实际上指的是专业知识,而非专业的思考力、技能和才干。
第二,无论你是否具备超丰富,甚至是超常人的专业知识,只要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所具备的知识大多时候是沉睡的,毫无用处的。究其本质,一个人是否真的优秀,核心还是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个伟人深通此道,于是说:“管你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职场,领导需要的人就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拥有很多专业知识,而无法化解和解决麻烦的人。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知识本身不是力量,而是通过技能和才干的运用之后,才显示出知识原本的力量。
因此,你需要更加熟练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或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自己大脑的智慧,用你的思维控制你的大脑,从而自己解决问题,而非将目光锁定在具体的问题上,只有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句话好似浪漫废话,坦白讲,你应该好好揣摩一下)。
但是,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问题在于,实践需要花费时间,而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因有限而宝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实践和解决问题,很简单,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花费实践和精力的,更是需要成本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听别人拆书、读书、说书、解书,而不愿自己读书的原因所在。
只有你行动起来才有结果,只有体验的才是真实的,只有经历的才能促使成长,只有亲自实践提升的技能和才干才能真正从身上长出来,长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是的,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思考,尤其是深度的思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的人会说这样说“你想那么多干嘛”的原因。
有人说,仲先生,你的文章有些时候有些生涩,难以读懂。我竟然不知道如何解答。于是,我浅笑,不回答。我想,上面几句话应该解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换一个角度和思路,如果你难以读懂有些大白话的文字,是不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你不太爱深度思考,甚至连一篇文章都不愿意深度的阅读呢(我知道,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这一点)?
要知道,很多有深度的书籍都是比较难读懂,而大多数人掌握和知道的信息因为是流行品种而成为ip文章,流量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而被少数人阅读并洞悉、实践之后的“冷门”信息,因为鲜为人知,从而成为“冷兵器”,现在的这些人正在开办者各种的微课和训练营,正在训练那些原本可以思考,却不愿意深度思考的人。
对,他们正是学员。
现在你是否明白,你是希望获得智慧,还是获得知识,甚至是毫无价值的资讯?
不过,坦白说,有人难以读懂,看来真不能怪对方。谁说忠言一定逆耳,良药一定要苦口,深度文章一定难以读懂?不是已经有圆通沟通、糖衣药丸、鸡汤流行文了吗?
通过这篇文章,你喜欢上深度思考了吗?
谢谢。
文/仲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