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自己放弃的理由
微信群里好友放了一张北京地铁站早高峰的照片,感叹这样的景象光让人看到就望而却步,更别说真正地生活在这里,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哥们儿立马回了句“我想撤了”,然后说了一大堆不想待在这座城市的理由。
其实无非就是这里的生活成本高,刚毕业的工资又不算太高,上班早高峰地铁挤得要死之类的老话。诚然漂在这里确实有时候会让人滋生厌倦、烦躁的情绪,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也确实让我们这些租房生活在这里的北漂们压力越来越大,可是现实难道真的会一成不变吗?
想想自己三年前的自己,那时刚刚毕业,背着行李来到北京,和六七个同学挤在一间两居室里,因为离城里比较远,加上我们一起住的人多,所以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对于刚毕业的我们来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那个房子在六楼,年代比较久,没有天然气,我们大伙为了省钱,自己做饭只用电磁炉,那一年的饭菜吃起来总是觉得没那么香。因为用电比较多,所以电费用的比较快,可是电费只能到指定的银行或者它的自动取款机上去缴费,大半夜跑出去找ATM机交电费经常会发生,当然这也怪我们一群大老爷们马虎,总是忘记看电表。最要命的是水,明明电表显示还有十吨左右的水可以用,可是偏偏水管不流水,有时候洗着澡或者刚上完厕所突然没水,搞得我们很是狼狈,一晚上不喝水不洗漱偶有发生。询问物业,答曰:水压上不去,可是一交钱立马水就能上来,这让我们怀疑物业可能是有意而为之,故意让我们提前交水费。
那样的日子现在回头望我并不觉得苦,因为一群人在一起生活,虽然那时的工资都不算高,甚至可以说刚好糊自己的口,但是让人觉得是快乐的。我们曾经也对眼前的一切进行过抱怨,每天上班坐地铁的时间就要花三四个小时,属于自己地时间、空间太少,赚的工资太少,养活自己都刚刚好,更别说补贴家里,这些我们都抱怨过。也曾一起聚在一起喝的酩酊大醉,哭着说自己没有用,可是又互相鼓励。
三年的时间里,一屋子人来来往往,几个哥们儿相继离开了这里。我们留下的境况很惨吗?不,我们换了几个不同的地方住,但是情况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住所离城里越来越近,可能收入依旧不算高,可是也都有了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积蓄。住所人少,我们总是把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周末呆在家里,会一起看电视,做好吃的,仿佛我们真的成了一家人,互相照应,生活好像变得比从前明朗了很多。到现在,我们因为个人原因不能住在一块,但是我们依旧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努力着,偶尔假期会出来小聚一下,聊一聊每个人遇到的烦心事,互相调侃一番,给各自的生活提一些意见。在这里呆了三年,我们依旧不算是成功的人,中途也茫然过,可是我们没有给过自己一个要放弃的理由。
其实每一个离开这座城市的人,总是能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可能是这里压力大,可能是想回家在父母身边待着的,也可能是因为不想和女朋友长期异地恋的。当你能够说服自己离开的时候,你放弃眼前的一切也就显得那么的理所应当。只是,这些理由真的说的通吗?觉得压力大的换座城市偶尔聊天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压力大,甚至在小城市的压力不比在这里的要小,回家陪父母的也没有真正地陪着父母,只不过回家的路途变得短了一些,因为女朋友离开的最终却也没能走到一起。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放弃在一个城市生活就是错误的。就像想撤的哥们儿,他和女朋友已经订婚,家里在县城也已经买了房,回到老家即便没有一份高工资的工作,他们的生活应该也会不错。可是我想说的是,他刚硕士毕业,连着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差不多生命的五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也算国家的一个高级人才,即便现在的大环境越来越不看中一个人的学历,但是一个硕士不管在哪里,机会相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比较多的,可是如果说因为不愿意挤地铁或觉得生活压力大而放弃,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惋惜,也让我觉得这完全是对我们现有教育水平的一个极大讽刺。
如果说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教会我们的只有死读书,那是不是从踏入大学那一刻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应该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眼前的现实,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这是一个物欲横飞的时代,即便我们自作清高,总会遇到现实给我们的各种难题,一些心理准备是我们现在生存必有的前提。有人说平凡的度过一生有什么不好吗?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作为一个国家所谓的高级人才,连去挑战一下这个国家的生存环境的勇气都没有,那我们辛辛苦苦地耗费自己生命的五分之一在校园里是为了什么呢?当然,选择哪一座城去生活原本是没有对错的,只是把外界的因素来当成自己是否努力前进的评判因素之一,这应该不是一个正确的或者说合理的标准。
我放下手机不愿再去看他们的聊天,因为我不愿听到那些抱怨,那些负能量会传染,我也更不愿意去应和这些抱怨,因为这样总觉得让他们那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得逞,从而让我自己也去找到一个放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