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7)《东京物语》——长大的疏离
《东京物语》上映的时间是1953年,距离大战的结束才八年。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想象中应该是一个万物待兴的情形。小津安二郎没有找那些敏感和苦大仇深的主题,却相反还是按照他一贯的作风,把镜头对向榻榻米上的普通人民。后来日本电影那些细水长流的镜头,普罗大众的众像,无一不是有着小津安二郎的投影。
一、 战后
电影的故事一如既往地简单,没有飞机大炮,没有战后感伤。就是一对老夫妻千里迢迢去东京看自己的子女们,在东京逛了一圈,回到老家,老母亲突然病逝,儿女们又都赶回来奔丧。要不是小津安二郎采用一些特别的手法,对对话的处理,应该是个非常难以呈现的剧本。
1953年距离日本战败已经有了几年,在电影中虽然没有特意提出战争的事,不过隐约在对话和背景中,还是能看到战争对普通大众的深刻影响。最明显的便是几个老头间的闲话,老人们的儿子们都有在战争中失去的。几个老人的对话没有抱怨国家,没有哀叹身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没有儿子真是寂寞。不过,却又加了句,孩子又会嫌弃老人。这样的语气还真是生活,对这些平凡的老人,抱怨自己的孩子远比抱怨大社会来的重要。
老人与孩子
二、疏离
长大所失去的应该有很多,亲情的疏离,爱情的曲折,友情的掺杂。小津安二郎在这里探讨的就是亲情的疏离。孩子离开膝下,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生活重心不在放在父母身上,这样的转变,让旁人看来是唏嘘不已。
生活重心转移对于这样的转变,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老一辈,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空巢老人”。在电影里,老父母给了一个非常好的反应,看到儿女们自己忙碌,就悄悄离开。甚至会嘱咐他们,自己有异样,子女们也不要赶回来。父母对于儿女的期待也许莫过于看到他们好,有自己忙碌的事业,有自己疼爱的家庭,所以心也就放下了。母亲回到老家后就撒手人寰,也包含着心事已了的含义吧。
这样亲情的疏离,就跟电影中出现的不停行进的火车、轮船一样,车上永远只有那么几个座位,到站留下几个乘客,又有新的乘客上来。世事更替,新老更迭,说大了那是自然的法则,说小了,那是幸福的传递,只有不间断,才能永相续。
放下顾虑 活得幸福小津安二郎的这部电影是黑白的,虽然当时的电影技术比较落后,可电影从来看的都不仅仅是技术,重要的是探讨的主题。抛开现代电影光鲜亮丽的外表,是否有足够支撑得住的框架,小津安二郎无疑是个中翘楚。导演想要表达的透过那些影像已经足够明显,话语不用多,画面不用华丽,那些贴近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有共鸣。对于长大的亲情不知如何安放的我们,应该好好再去回顾一下这部电影,即便距今已经几十年,仍旧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