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7月29日,距离第一次学习结构化复盘刚好过了1个月。
再次参加结构化复盘是因为上期复盘没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目的:做一次完整的结构化复盘。回顾起来,个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1、对于复盘的认识不够。这期老师有提到:对已做过的事进行回顾总结,这是复盘。对没做过的事设计复盘,这是计划。我当时没意识到这点,选择了“对6月会计工作进行复盘”作为主题。这个主题太泛泛了,导致之后的学习应用极其困难。
2、设定的复盘主题难以落地改进措施。复盘不仅仅是调整个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更要找到对应的改进措施,不断实践、再复盘。作为会计,每一项工作都要至少3个月~半年的尝试才能知道结果,这个过程很长,其实不适合作为复盘。
3、复盘动力不足。虽然对复盘感兴趣,但是当时其实没有迫切做复盘的需要,更多是为了搭配作业强制自己思考,过程挺痛苦的。
上次课程结束后,我就想了些调整:
1、复盘主题是我主动、自发想做的事情。
2、复盘主题是能让我开心的事。
3、复盘里的改进措施是我能做到、最好能在一个月内看到反馈的。
于是我定了这次的复盘主题“复盘7月瑜伽练习”
选择瑜伽的原因是:
1、经常做,喜欢做。
2、想在瑜伽中获得进步。
3、我愿意在瑜伽中做调整,外在影响因素少。
4、有专业人士指导,我有我的私教老师。
听课的过程中,内容一样,感受却很不同:
1、重复做的事情,每天做的事情,需要复盘,但不一定是此刻要做复盘的事。对我来说,工作是每天花费时间最长的事情,也是上期课程我努力去复盘的事,但它真不是我当下值得复盘的。正如上面所说:找到原因、找出方法,实施中,但不一定很快能得到反馈。尤其在过程中,初期的工作方法改进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工作量,过程很痛苦。
每天重复的事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工作是维持生存的渠道之一,但不是幸福感的来源。我仔细感受了一下,当下能给生活带来推动的是:瑜伽。确切的说是瑜伽练习过程,不是瑜伽分享、不是瑜伽陪伴、不是瑜伽学习,仅仅是练习的过程。
7月一直在做的事情还有一件:财务管理学习,每日学习,今天也是第29天。这也是重复做的事,也挺需要复盘的,但,和1一样,就算找到调整方法,我现在也不想去做,也无力去做。所以不列为复盘事项。
2、关于时间管理
我理解的时间管理就像是整理家。整理时我认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整理?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要怎么做。比如,要来客人、担心家里不够干净丢脸,可以找家政做卫生。如果是为了保证家庭日常整洁,又想省钱,那就自己做。还有种情况,家里不需要整理,就是心理焦虑想做点什么,这个时候完全不需要整理、更需要出去吃顿美食、看场电影、公园走一走放松一下。第二个问题:你想整理成什么样?你愿意付出多少?整理无非两种,一是自己来,二是花钱请人。钱和力,总得出一个。选择哪种方法,怎么做,这些是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第三个问题是:我愿意舍弃东西吗?很多人想到整理家就是擦玻璃扫地拖地等等,但最重要的一步其实是规整物品。归整物品最重要的是舍弃不用的物品。
同理,你为什么要做时间管理?你愿意付出多少资源来学习、实践时间管理?你能舍掉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吗?
有些人认为时间管理就是教人如何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我学到的时间管理,则是在单位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其实,人生并不是做的事情越多就越好,你做的事情真的对自己有效吗?做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有段时间我在瑜伽里就很困惑。如果练习目的是做出所谓高难度动作,有些人不学瑜伽也能做到,我练习的目的何在?况且,做到了某个动作我就会很开心吗?仔细想想,并不会。再次。只要付出练习时间就能做到某个动作吗?也不是的,做出某个动作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身体条件,缺一不可。最后,如果付出努力,做不出某个动作,我的瑜伽就白练了?
当然不是。我仔细想想,练习瑜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如果因为执着于自己要做到某个动作,或者在身体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还去练习,这是和让自己开心相背离的。去关注最初的目的,不要被过程中的各个标准带走。从课程里理解,关注“指挥官意图”。
3、接纳自己暂时做不到的状态
上期学习时其实心里特别难受,同学中有的已是复盘教练、有的是培训师,大家的经历都比我丰富, 就算我听课、做作业,整个过程也还是磕磕绊绊的。当时其实挺难接受学了却对工作、生活没有积极影响的状态。
7月,我和我的瑜伽老师做了很多沟通,在心态上也做了调整:接纳自己会重复犯错、接纳自己会暂时做不到。瑜伽里,即使知道正确的方法,也会不自觉地用旧有的模式练习。比如手撑地久了,手指忘记抓地 ,手腕就会痛。改变习惯是需要时间的,改变思维也是需要时间的。实践结构化复盘,也需要时间。
4、任何事情,都不止一种解决方案
我的原生家庭最常见的口头禅就是:死定了、没办法。人生好像很绝望。我很容易被贴上“笨”“粗心”等标签。但工作之后我发现,有时候真不是“粗心”。
比如我回顾刚换工作时填数据的时候总是和同事有些差异,同事以为我是粗心,说了我好几次。我当时很惭愧,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只当自己粗心。但是在有一次我检查了6遍还是犯错的时候,很崩溃。我去同事的电脑界面上查看,才知道同一个软件在不同的电脑显示屏上显示的小数点是不一样的。她的电脑显示是小数点后2位,我的电脑显示是小数点后1位。请教软件工作人员,对电脑调整后,我们显示的数据才一致。
同理,人事每个月提供给我们的工资表总是差个1分、2分,移交工作时同事也是以“人事做事比较粗心,你要检查仔细点”跟我说的。有一次我忍不住找人事要了Excel版本工资表,才知道不是她粗心,是表格格式没设置好,小数点后居然保存了6位数,打印时只显示2位,怪不得会有差异。我帮人事设置好公式,跟她讲了差异原因,人事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从眼睛能见到的东西去做判断。比如同事看到纸质的工资表,小计加和数就是错误。如果没从过程入手,不问问这个数据怎么算的,就会用“粗心”来解释。但回顾过程,用Excel自动计算和用计算器加减这两个方法就是有差异啊。
又想起一个故事,同事A做销售,工作周报很是规范、每天看着也打电话给客户、出门拜访,就是成单率低。主管觉得很奇怪,有一天A请假,主管给A手上的客户打电话跟进上周的拜访,客户说:“你这个同事是给我打了电话,但她压根儿没介绍产品啊!”
我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事,但这件事真的做对了吗?有效吗?这其实是结构化复盘强调我们去分析的部分。
最后,我认为:每个瑜伽动作的练习就是一次复盘。
比如瑜伽的山式站姿。做的时候会用心感受身体的细节、呼吸、心情、头脑中的想法。站完以后会回顾:要点做到了吗?没做到的原因是什么?做到的感受是什么?比如今天呼吸紧张,是不是工作压力大了?腰有点疼,是站的方法不对?还是身体紧张?为什么方法不对?能如何调整?调整后有用吗?如果没用,是再尝试其他方法还是找老师来帮忙调整?瑜伽,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练习、感受、调整中不断重复。
以上就是近期关于结构化复盘的学习思考,和小伙伴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