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使用工具的正确姿势——听微助教创始人田媛老师培训小记
2016年12月24日,受吴冰老师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一次教学沙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创新课堂实践与案例分享》。这次教学沙龙的主讲人正是近来火遍全国的微助教的创始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女神田媛老师。
早就听说田老师上课水平相当高,这次终于亲临现场感受了一番。两个小时的分享,按理说已经挺长的,可结束的时候却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没听够。整个分享,给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一时间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总结。想来想去,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切入点——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一直的软肋——如何向用户推广使用一种工具。田媛老师带着她“亲生的孩子”微助教,给我做了一个教人使用工具的完美示范。
在我看来,推广使用某种工具的过程中有三大难题。
第一,如何让用户迫不及待的使用工具,而不是求着用户用。大家还记得支付宝、微信当年为了在中老年人群中推广,发送了多少红包吗?这些都还是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产品砸了很多钱也没有提高多少人气。
第二,如何让用户理解工具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掌握使用的方法,如果不能够知其所以然,用户的粘性也高不起来。
第三,如何让用户在培训推广结束之后还能继续使用工具,并且主动提供各类反馈,形成稳固的社群组织。小米公司的社群经济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多公司都想建立这样的社群,但真正建成的却不多。
这三大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解决起来都很困难,田老师却在谈笑间就轻而易举的都解决了。下面我就想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来总结一下田老师的过人之处。
一、如何让用户迫不及待的开始使用工具
在推广一个工具时,如何让用户启动是最费力、最困难的部分。
从PC 时代的软件安装,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下载、微信时代的公众号/应用号订阅,再到即将到来的小程序时代,大家可以注意到用户使用工具的门槛越来越低,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少。为什么是这样的趋势?因为只有一个工具的门槛足够低,交互设计足够简单,才能让更多的人开始去使用它。
具体到微助教这个工具上,想要让用户开始使用,最麻烦的一件事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如何让用户关注微助教的服务号,并完成简单的注册。
当你在课堂上推广微助教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完成这一步操作的呢?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把微助教的二维码打在PPT上,让用户去扫码关注?然后还要给他们一个如何注册的使用说明,还要告诉他们哪些必填哪些不填,还要给一个课堂编号对不对?
这听起来就很繁琐,所以很多时候用户都不会或者不愿意去完成这些操作。这种扫码的方法不仅响应率低,操作起来也很费时间,特别是在大的会场,后排观众要扫描清楚二维码是很困难的。
那怎么才能让用户关注微助教呢?总不能把微助教的用户名放在PPT上,让用户抄下来然后去搜索之后点关注吧。
田老师这次在培训中,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好的启动方法。
她首先是介绍了微助教的缘起——为什么微助教不是一个APP,而是基于微信的一种应用——这一切是为了让用户使用的门槛尽量低,成本足够少。讲清楚了起源,听众就已经很欣慰了,因为他们居然就这样见到了如此用心的产品设计师。
然后,田老师就带着听众用微信开始使用微助教。她先是采用面对面建群的方法很快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等把学员都拉近群里,她先发了一个大红包,让学员high的不行,然后把微助教的公众号发到群里请学员关注,这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啦。于是,45个人很快就完成了微助教的关注和注册工作,而且几乎是抢着完成的。
你看,这种面对面建群,然后发红包,分享公众号的方法就比在投影上放二维码让人扫码有效多了。当然了,如果人数超过500人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可能就要打个问号了。
田老师的演示启示我,无论哪种方法,一定要为用户多考虑,想想他们在使用这个服务的时候最嫌麻烦的地方是什么,怎么去摆脱这种麻烦。只有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用户才能心甘情愿的去使用我们的服务。
二、如何让用户真正学会这个工具?
据田老师介绍,微助教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让门槛尽量低,各项功能的交互设计都很简单,用户上手非常容易。
因此,田老师在讲解微助教的使用方法时,并没有停留在各个功能的说明和演示上,而是把每个功能背后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跟大家讲清楚。这就让我们在座的各位不仅能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微助教这个工具的理解就比之前自学使用的时候高出了好几个level。
以签到功能为例,田老师不仅仅介绍了如何开启签到功能,如何在技术上解决学生不在现场通过网络远程签到的常见问题,更解释了为什么要设置签到功能,以及如何向学生解释和开启签到。
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课堂上要不要点名签到,各方争论不休。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都认为只有讲的不好的老师才会想着用点名的方法困住学生。但是田老师从两个方面把大学课堂为什么要点名的道理彻底讲通了。
首先,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需要时间,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真正意识到某个课程对他们的价值。如果不在一开始对考勤加以约束,很多学生可能会一次课程都不参加,这对老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负责的。我们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价值,而必要的考勤就是为了保障这一点。
其次,现在大部分课程都在推广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越来越高,课堂表现是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勤分数也必然在整个成绩中占有一席之地。既然要打分,就要有依据,所以签到、考勤就变得理所当然。你可以不来上课,但这也意味着你放弃了你的考勤分和课堂表现分。如果你都不来上课,还能享受和每次都来的同学一样的平时分数,这显然有失公平。
结合以上两大理由,在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课程中实行考勤签到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在理解了为什么签到之后,田老师又倾囊相授了一个秘笈:如何防止学生不在现场进行远程签到。
田老师介绍了四种技术解决的方法。
第一,通过开启GPS,实行签到定位。以教师为圆心,方圆1000米之内签到有效,超出这个范围视为无效。不过,这个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手机无法开启定位或定位功能不准确等技术难题,所以田老师并不推荐使用
第二,施行限时签到,即限时在多长时间里(例如1分钟)完成签到,这样学生就很难有时间通知未到学生在远程完成签到。
第三,施行不定时签到。一般课堂签到都是在课前,或者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打破规律,在课堂的任何时间里开启签到功能,这样未到课学生就很难有时间进行补救。在上课期间进行签到,还能起到临时休息,调整状态的作用。
第四,进行多次签到,比如,课前签一次,课中签一次,课后签一次。如果一个未到课学生在三次签到过程中都能完成补救,这样即时TA的肉身没来到课堂,TA的心也在课堂里,这样我们的签到目的其实也达到了。
通过这四种技术手段基本可以解决学生未到却通过网络远程签到的问题。田老师一再强调,签到不是目的,签到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所以不必太在意签到的具体问题,只要能让学生重视本课程,积极参与到课程互动中就起到签到的本来作用了。
通过一个小小的签到功能的演示,田老师让我们这些教师用户意识到一切的工具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微助教是课堂的助手,而不是全部,不要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工具是为了解决问题存在的。你看,这是不是比仅仅讲讲怎么操作,一步步的演示,更能够让用户真正掌握这个工具呢?
三、如何让用户能够持续使用这个工具?
再完美的广告也只能让人短时间内冲动一下,要想保持用户长久的粘性和活性,得靠社群组织。
微助教能在短短一年之内从零开始发展到20多万用户,跟团队成功的社群运营是分不开的。在每场培训中,他们建立了一个个的微信群,又有集中了全国的教师用户的QQ群,这些社群像树根一样深入到每一个院校中,既完成了用户教育工作,还肩负着收集用户反馈不断迭代改进产品的功能。
他们团队在年末甚至还给教师用户准备了各种礼物,激励用户不断反映需求,反馈问题。礼物虽小,却收获了人心。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们的产品是真正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
当年张小龙在腾讯做QQ邮箱的时候,连续七年获得最佳团队,每个产品经理每个星期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泡用户论坛,收集用户意见,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多年,才得以让QQ邮箱后来居上成为国内最好用的邮箱。后来小米也学习了这套方法,使得小米粉丝成为手机界著名的铁粉。现在微助教团队也在沿袭这条道路。以田老师为首的讲师团,在各地推广、普及微助教,着力打造一个个的微助教社群,这无疑为他们后面更大的动作打好了良好的社群基础。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道理,也都开始建自己的社群。但是真正好的社群都是有性格的,它一类价值观相似的人的集合。田老师在培训中就在营造微助教社群的一种价值观,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一切为学生服务,真心对待学生,像打磨产品一样打磨课堂,让每一个环节都尽善尽美,让学生能够享受课堂,而不是被课堂所折磨。微助教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产物,以后也许微助教不存在了,但是这种理念却是永恒的。
这就是高手的境界。短短两个小时的展示,就把工具类培训中的三大难题轻松解决了。
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不少微助教的竞品,其中不乏做的出色的产品,但我一点也不担心微助教的未来,因为他们拥有这类产品最核心的优势——他们是最懂得教学的团队,他们知道如何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设计,而且他们还很有行动力。我几乎和田老师是同时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对课堂互动方式变革的价值的。我想到的是利用已有工具的组合来进行课堂互动,而他们却能马上把想法用自己的产品实现出来,这就是差距。所以,idea从来都是不值钱的,做出东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