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在”?
“为什么你总是叫我做这做那,但是你自己从来不做?”“为什么你这么关心我的成绩单,而对我的作业毫无兴趣?”“为什么你们有钱买新车,却没钱买机票去看望奶奶?”
1、一位颇有力量的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在”必定很有力量。当一个老师言行不一致、伪装失败时,他们其实并“不在”,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地“在”。
2、如果心不在焉,我们就只剩下一个躯壳与孩子们在一起了。同样地,课后如果孩子们还留在我们的心里,那我们就仅仅是躯体和他们分开了而已,我们还会留在他们心里。这就好像一个孩子做家庭作业时,会感到老师似乎正从他的肩后看着他一样;也正如老师在想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时,心中总是抛不下学生一样。
3、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成年人总是不自觉地在被孩子模仿,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成年人不再仅仅是孩子们努力模仿的行为榜样,而成为真正的榜样,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伟大的价值和信仰时,他们对孩子们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
4、事实上,这种模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早期,英文中“学习”的意思是教,是让人学,也是自己去学。准确地说,某个人向另外一个人学习就是学习某些东西。在荷兰语中,“学习”仍被用来表达教与学的意思。在词源中,“学习”的意思是跟随足迹、路线或前人留下的脚印。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和父母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5、了解一门学科是指对它的根本问题不仅要掌握得好,还要认真对待。真正了解一门学科的同时也意味着要热爱、尊重这门学科,并让它按自己的规律发展。
6、上课的风格就是我们对学科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被孩子们崇拜的老师被描绘成公平、耐心、有爱心、善交流、讲原则、有幽默感、爱孩子、了解孩子、知道该教些什么的人。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好老师和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已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