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琐记0111
精读课文就是逐句讲解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似乎十分熟悉。也许因为熟悉,常常被误读,甚至被错解。“精读课文就是逐句讲解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常常成为一线教师的困惑。
精读课文就是逐句讲解吗?对这一问题,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1月7日撰写的《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就曾做了非常详尽的回答。叶老说:
逐句讲解包括:(一)解释字词的意义;(二)说明成语典故的来历这两项预备工作;预备工作之后,(三)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便是主要工作了。应用这样办法,论理必作如下假设:(一)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二)假定学生无法考查那些成语典故的来历;(三)假定学生不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不然,何必教师逐一讲解?(四)假定读书的目标只在能把书面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译得来,才算是读懂了书。不然,何以把这一项认为主要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五)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老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不然,何不让学生在听讲之外,再做些别的工作?——教师心里固然不一定意识到以上的假定;可是,如果只做逐句讲解的工作,就不能不承认这几个假定。而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这几个假定都是不合教学的旨趣的。
细读半个多世纪前的这一番话,这些“假定”里,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仅仅需要回答“精读课文就是逐句讲解”这一问,我们还要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旨趣到底是什么。
新课改十年,以为精读就是逐句讲解的教师不乏其人,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的也大有人在。
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精读与略读是什么关系?
夏丏尊先生早在1936年1月“向全国中学生作的广播稿”《怎样阅读》一文中这样说:
阅读通常可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的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诸君读小说,假定是矛盾的《子夜》,如果当作语言文字的学习的话,所当注意的不但是书里的故事,对于书里面的人物描写、叙事的方法、结构照应以及用辞、造句等等该大加注意,诸君读诗歌,假定是徐志摩的诗集,如果当语言文字学习的话,不但该注意诗里的大意,还该留心它的造句、用韵、音节以及表现、着想、对仗、风格等等的方面……我劝诸君能在精读上多用力。
读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知道什么是精读和略读。一般意义上的精读是指: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
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里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如此,试看,只做逐句讲解的工作,是不是尽到了精读方面的指导责任?”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中,叶老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里,不仅阐述了精读和略读的关系,更是强调了精读指导的责任。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对精读课文应该如何处理,怎样进行有效的精读指导?
实现有效的精读指导,需要正确认识教材选文的功用。就现行教材中的选文,按照编者意图大概分为两种:一是精读课文,一是自读(略读)课文。事实上,在实际教材的使用上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对精读课文的“求全、求透、求深” ,一是对自读课文的放任自流,甚至是弃之不顾。这里固然有对教材认识上的误区,更多是受“中考不考课内篇目”影响的功利化驱使。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教材选文的功用,无论是精读还是自读(略读)指导,都只能是浅尝辄止,既不得要领,也不会对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王荣生教授将选文的功能分为四种: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具体内容在这里不赘述,王荣生先生在其《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专著中有专章论述。学习王荣生教授的这一理论有助于认识教材选文,帮助我们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使精读指导有的放矢。
实现有效的精读指导,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文本解读能力的修炼。精读课文,常常理解为要将课文“讲透”。“讲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叶圣陶说:
“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还在自己。”
这里似乎是谈教师的“讲功”,要能“讲”重要的是自己“有本钱”。我以为这个“本钱”就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没有这个本钱和能力,怎样的精读都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这个本钱和能力,只能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一股脑儿“塞”给学生、“灌”给学生。以为这样做了,就是精读了。实现精读之精,首要的就是教师能精读课文,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有自己对文本处理的独特路径,明确合理的目标,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这些也许需要教师更多的课外之功,教师自身素养的修为。
实现有效的精读指导,需要对“学”的真实关注。精读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为略读做准备。精读课文要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教陷入“满堂灌”、“满堂问”的泥潭。对“学”的真实关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哪些内容学生是能够自能把握的,哪些内容可能产生误读错读的,哪些内容需要共同研讨才能明晰的,哪些内容需要老师讲解才能够透彻的。这样才不至于在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上兜圈子,也不至于对“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内容视而不见。
通过精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诸如预习的方法、批注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等等;通过精读指导,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训练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精读指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细读文本,积累知识,玩味语言,体悟情感,感受哲思,学会揣摩、鉴赏;通过精读指导,鼓励对话、质疑、论辩,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意阅读打开一扇窗。
精读课文,应该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情需要来决定怎样读,精到什么程度,而不只是一“讲”了之。叶圣陶先生说,“逐句讲解是最省事的办法”。其实,逐句讲解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
把精读课文理解为逐句讲解,这也是新课改中大多数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认识模糊的表现之一。要能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对精读、略读、浏览等基本课程知识,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与时俱进,才能适应课改的新要求,也才能使新一轮课改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