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破除阅读迷思,教你get正确的阅读姿势
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必备技能了。从我们上学到毕业工作再到年老,阅读一直伴随着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你真的会阅读吗?对于阅读,你是不是也有过很多烦恼,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你是否也有不喜欢看书,但是又觉得追不上他人步伐十分恐慌的心情。或者你也想像阅读达人那样,掌握一些快速阅读的小技巧,让自己变得更高效呢?那么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收获!
一:四种常见阅读迷思
阅读迷思,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中我们那些错误的思维和想法。在我们开始在我们开始阅读前,我们总是会想,为什么我要阅读呢?为什么我一定要看这本书而不是看别的呢?
其实对于阅读,很多人在一开始就有三个常见的思维误区:
●盲目追求认同感
读书是好事,所以我们要读书。但是有的人读书只是为了不和身边的人脱节。看见朋友或大V推荐了书单,他们就跟着看,并没有想过是否适合自己以及当下的状态。只是想着不能做特殊的那一个,所以随大流去看书。
●只读书不行动
有的人呢,认为读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有什么不懂看书就好了。有一句话叫“听过了很多道理,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本质跟盲目依赖阅读是一样的,看过听过,一定要实践过才是自己的。
●读完就停了
经常有人认为读书解决了当下问题之后就不需要再继续了,所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就放下再也不看了。这就好比是我们高中时老师常说的,只要你考上了大学,你就可以放肆的玩了。如果你把这句话当了真,那你的大学生涯一定是虚度了很多光阴。其实学习是要一直持续的,阅读也是要一直坚持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这三类问题:
1、书读得越多越好吗?
我经常看到很多文章写着“我一年读多少本书,我怎么怎么样”。然后就引起大家反思自己是不是读书太少,于是给也自己立一个一年读多少本书的flag。结果书读得越多,反而越焦虑,毕竟书是读不完的,我们永远也追不上某些厉害的人的步伐。读书数量从来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实际的收获,哪怕只是心灵上的慰藉。小时候身边都是纸书,出版社一年也出不了多少本新书。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新书好书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去筛选出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书籍,优先去阅读,再实际的去应用,这样我们才不会淹没在知识的洪流中。
那么我们如何去筛选优质又适合自己的知识去阅读呢?
知识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手信息、二手信息、三手信息和四手信息。
●一手信息即源头知识:研究报告、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数据报告等以及专业权威人士未经加工的思考、想法。此类知识未被加工,新鲜但阅读起来比较吃力。
●二手信息:教科书、底层逻辑、思考类的通识书籍和第三方调查报告、一手材料以及行业大牛推荐书单等。它们一般是忠实转述源头知识并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三手信息:某些畅销书。它们具备易懂易传播的特点,但为了匹配大众认知,添加了过多的案例和不太精确的模型概念。
●四手信息:心灵鸡汤类文章或书籍、标题党文章。例:X招教你月入百万。这类信息看时深受触动和振奋,实则毫无收获。
显然我们最好是选择阅读一手信息,其次是二手信息。读源头知识好过读很多本三、四手信息,前者满满是精华干货,后者往往信息量少且长篇大论。
2、只有读书才算是真的阅读吗?
其实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纸质书、电子书、听书、拆解、视频讲书等都可以算是阅读。这里讲一个认知风格的概念。认知风格,也可以叫做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有的人是听觉型风格,他们更偏爱口头沟通和表达。让她看或者写一本书可能她会很难受,但是完整的去听或者口述自己的想法她就完全能胜任。听觉型的人呢,就更适合听书、辩论、圆桌等方式。而有的人是视觉型风格,她们更偏爱文字和图标,更容易沉浸在文字的环境里,所以看书是她们的优先选择。也有的人是两种风格结合,看书也可以,听也可以,看视频也行。
所以在阅读时不要去纠结阅读形式,不要去想看电子书是不是一定比纸质书效果差,也不要去想听书是不是没用之类的。电子书、纸质书、听书、拆解等形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是正确的阅读形式。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3、逐字阅读才不会错过关键信息吗?
大家肯定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阅读时不敢跳过任何一个字,害怕会错过关键信息。完整读完一本书才会有收获吗?显然不是的。我们阅读是要带着目的、问题去阅读的,要针对性的阅读,如果一个章节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那我们无需阅读全文。
在阅读时很多小伙伴包括我,都有做笔记的习惯,比如输出思维导图啊、写读书笔记之类的。这是个好习惯,但是很多人输出的笔记就像是书籍的完整大纲。我们把笔记输出得这么详细,然后呢?我们的收获是什么呢?笔记越繁冗,我们回看的可能性就越小,看笔记就像是又看了一遍书,又看了一遍作者的理论和思想。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全盘接受作者的结构、思考路径和想法。因为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并将其加工为我们可以理解应用的知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全对,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快速阅读:FCR阅读法
说完阅读迷思,那这里不得不提到阅读的一些方法,比如快速阅读法。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一不小心就会落后,在短时间内快速汲取大量知识也成了我们想掌握的技能。市面上有很多快速阅读的课程和相关书籍,关于快速阅读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但不是每本书都适合快速阅读,专业、基础学识类等书籍适合精读。我们身边大部分快速阅读达人,他们往往都有着深厚的积累。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本书之前看不懂,过段时间突然就懂了。那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了相关的积累,让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再回温之前的书籍,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和体会。在学会快速阅读之前,阅读一定是慢的,因为我们在做知识的储备,就像搭建房子,我们要把地基打好,要把我们知识的底层框架搭好,这样我们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就能变得更快。正所谓慢即是快,我们要学会把吸收的知识互相建立连接,让它们形成一个系统。
关于快速阅读,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方法。FCR阅读法:我们在阅读时要先对阅读的内容建立起一个框架,然后整片阅读,再用自己想法或者话语将信息重构整合到框架中。
F:框架化。即在记忆里划分空间,将后续组块得到的信息有序的放进去。因为我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取决于我们对它们的可预知性。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或者书籍时要先快速浏览了解它的主题或者主体,比如看目录、前言或快速扫描全文,知道它大概在讲些什么。在脑海中为它划分出结构,形成一个大概框架,再去想是选择感兴趣的部分精读还是全书通读。
C:组块。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有的人喜欢逐字阅读,但是经常看了这个忘了上面说的什么。在阅读时我们最好是一整段或者一页纸这样去阅读,了解整段内容具体在讲什么。逐字看不容易理解,反而还需要我们边看边整合,这样是非常吃力的。
R:重构。我们在接收信息后,将接收到的信息切割、组合,用自己的语言放入之前搭建的框架中。这样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记忆,并加强知识之间的链接。
快速阅读的方法其实有很多,这里我只分享了一种,大家也可以去尝试其他的方法。还是一句话,用什么方法不重要,对自己有用就行。
三:正确的阅读姿势:知识IPO
讲完阅读迷思和阅读的方法,那么怎么样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姿势呢?这里把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提出的知识IPO概念分享给大家,知识IPO是一套高效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I:提出问题,即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真实即问题要精确不要太宽泛,否则问题可能会无解。高价值的关键是要与自己当下的生活有联系,避免认知流浪。问题过于广泛而不集中,还会占用自己的主要时间。提出来的问题一定要是有可能被解决的,不然容易做无用功。比如你如果想问世界和平,其实这个问题目前而言就没多大意义。
P:解决问题。即我们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可能看完所有资料或书籍,我们可能花了几小时看一个有趣的概念,但对事情没什么进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对知识进行判断,它是否对当下有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去搜集资料,如果它对我们目前没有用处,那么就可以先标记起来以后再看。比如想解决社群不活跃的问题,但是看到了社群变现的内容,觉得很感兴趣,看了之后其实仍旧没有解决核心问题,毕竟社群不活跃又怎么有机会变现呢。当然了,这只是个举例,不一定完全正确。当我们一旦自己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问题,逐渐让这个知识IPO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达到自我进化的目的。
O:输出,即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我们阅读完后需要应用一下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懂了。我们可以通过分享给他人或者实践的方式,去进行检测。还是拿解决社群不活跃的问题举例,如果你有提高社群活跃度的方案,那么你既可以用在自己经营的社群中,也可以去做一个分享课程或文章,这样就会让其他人知道你在这方面很擅长。在这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其他的问题,借此又通过IPO的过程再去解决它,形成一个迭代循环,不断放大再给自己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毕业后我们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我们不再像上学时那样有一整块的时间去阅读学习,所以我们可能在忙完一天后,只能在上下班路上、早起或者睡觉前才有一些碎片的时间去阅读。而这样的学习,我们收获的只是一些不系统的知识碎片。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方法让自己在碎片的时间里搭建起知识的系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收获自己的答案,并加以思考整合,再进行应用输出。而知识IPO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阅读中,也可以运用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上。所以知识IPO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我们而言,可能功利性的阅读和学习才是最适合我们的,能让我们在目标清晰的情况下达到短期内高效的自我提升。